張志通公開外丹功延年奧祕-由變化氣質改變心性入手
近年來, 國人習養生術風氣日盛, 然而無論所學為何種功法,總以「練心」為第一要務。許多人浸淫在某項養生功法以後 ,往往會在自身七情六欲沉浮中, 漸失心性, 極易在「修練」的過程中存偏領邪, 以致落入歧途。
練功首重實是求是
在國內外推展外丹功近十五年的張志通大師, 對此感慨尤深。 去年剛剛做完腫瘤切除及放 、化療手術的張大師 ,在經過短暫調養及全省各地弟子們輪流照顧之下, 最近又展開忙碌的南北巡迴教學行程。 他對時下某些號稱能「包醫百病」的台、 港及大陸氣功人士 將練功過程中所出現的某些偶發或自發的氣動現象, 別有用心的加以凸顯及渲染的做法, 相當不以為然。
大師表示, 他在台推展外丹功多年, 弟子在練功中所出現的種種功境, 以及諸多陳年宿疾, 霍然而癒的例子俯拾皆是, 但就整個外內丹功體係而論, 這些驗效僅止於初級皮毛階段而已, 雖然如此, 習功者仍可達到養生保建目的, 若已經能發動「先天氣」 有意更上層樓的學員 唯有從「變化氣質 徹底改變心性」入手, 以培養定靜功夫, 方能靜極生動而自開悟 ,在功夫及心理上才有精進的空間。
因此, 大師認為習丹道之士, 應有實是求是的心理, 時時存領無私之念, 在動心忍性之間做功夫, 自然能達到不自滿、 不自傲以至不為人所歎的境地。 所以, 雖然有不少醫學研究機構已提出外丹功的確可改善慢性病的科學依據, 可是張大師仍然強調, 外丹功的價值不在「治百病」, 而是在養生保建上「治未病」的作用。
克服文明病新藥方
在大師閉門療養期間, 台北市外內丹功學會副理事長黃國展的夫人黃太太, 在排班照料張大師飲食起居中, 便親眼見到他原本受放、 化療照射而光禿的頭頂, 迅速長出頭髮來。 而同時遭波及受損的眼、 耳等器官也很快地恢復手術前的耳聰目明, 連主治醫生們都盛嘆不已, 認為以年屆七旬之軀, 身體康復如此驚人, 算是相當少見的。
事實上, 從眾多練習外丹功人士中, 也可以找到不少為了身體復健為目標的中風, 或慢性病患者, 其中有許多人在親身獲益以後, 生活中從此離不開外丹功。 也許類似的個案已多到令醫界感到困惑的地步, 行政院衛生署於今年初委託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在全省挑選若干個外丹功社團, 進行一系列的臨床研究, 結果證實練外丹功的人, 可以減少感冒次數, 並可改善情緒低落、 頭痛、 失眠 全身酸痛等身心症, 特別是調查中發現 若干患有心肌挭塞、 肝、 腎臟及高血壓病變的個案, 其內臟的生化功能的檢驗, 在練功以後均有顯著提高現象。 目前,該批研究人員已極力爭取做細胞免疫學方面的深入研究, 期待有進一步的發現 。
由於外丹功是國內少數幾個被納入科學實證研究的傳統健身活動之一, 加上練習人口眾多, 健身功效易得。 因此, 各地學員莫不希望大師福壽康泰, 以便有幸獲一代丹功宗師親自指導,俾能在功境上有所進昇。 大師為廣開度世梯航, 近年來特別將外丹功較具關键修習丹道微言奧義, 做了較淺白的解說, 以便讓外丹功的「療能」由意會進入言傳階段。
外丹功從頭到尾都採站姿練功, 為古道家「立禪」的一種, 對中老年人而言, 鍛練腿力是促使生理機能「回春」的基本功。 張志通大師明指外丹功為「立禪呼吸」法, 即運用道家獨特的「澄心息慮」心法調息, 以「直養」身中的內氣(或稱真氣)。依據大師的弟子, 台大外文係教授鄭恆雄的體會, 以現代科學眼光分析, 所謂的「內氣」應是指人體對空氣中的氧氣高度吸收運用。
健身功效已獲證實
在美國指導當地華僑練習外丹功近十年的鄭教授表示, 外丹功預備式的龜息吐納功法為例, 它便是運用口鼻的外呼吸法, 將氧氣帶入體內。 然後再與內臟之氣相結合, 而產生內呼吸的「胎息」狀態, 運用此種內外呼吸方式導入氧氣充塞於胸腹中間, 在內臟會產生類似按摩的反射作用。 此一觀點已獲得國際間大量醫學研究的驗證。
據了解, 國內某醫學中心的神經內科專家, 已開始著手研究外丹功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 若先就中醫經絡學說立場看。 採立姿練功, 全身重量集中於腰部, 以足底為根。 正好是手少陰心經的終點。 它的循行路線是經胸入手。 所以欲強化心臟機能, 必先多做手部運動開始。
若按照現代神經生理解剖學的分析, 如以功能區分人體的神經系統, 可分為受意志支配的體系, 如腦神經系統即是。 另一體系則由不隨意神經組成的自律神經系統, 又區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 而在各個系統中間, 是靠著迷走神經的居間協調, 以達到功基。足心湧泉穴正好是足少陰的起點, 其循行路徑經由腳底上達背脊至兩腎, 再上貫肝膈入肺中, 復由支脈從肺出, 流入胸中與心包經相接。 可見採站樁練功對人體腎、 肺、 肝及心臟均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編註:相關人體經絡圖,請參閱圖(一)、圖(二)。)
在站樁的同時, 練習者還要配合手部的運動, 例如握拳單翹小指及拇指的抖動, 即有「引氣入經」的作用。 因為雙手內側無名指與小指間窩處能有平衡的作用。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對其所支配的器官會起對等作用 。一組刺激、 另一組抑制, 使機體在調節作用中, 保持微妙的平衡狀態, 頗類似中醫「陰陽調和」的觀點。 由於人體的交感神經 ,還包括了自胸部及腰脊髓發出的內臟傳導神經。 所以在練外丹功的時候, 除了舒通全身經絡系統以外, 還可透過這些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 激活各部位內臟的代謝循環, 以達臟腑調和, 保健防病的功效。
例如, 在演練外丹功預備式時, 交感神經使內臟興奮, 並刺激血管收縮, 血壓上升, 但在同時副交感神經也及時發揮制衡心跳速率, 擴張血管以舒解血壓的作用, 並藉以激化全身內分泌腺體 ,以常保心臟強健的生命力, 因此有不少高血壓老病號, 把練外丹功視為重要的「輔助療法」。
先天氣動顯現自療力
外丹功對於改善頭痛、 失眠等現代文明造成之身心疾症的功效,似乎也使國內外的神經內科及精神科醫師們, 開始嚴肅思索身心症的非藥物療法途徑, 以設法幫助病人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對於一些因工作壓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的人而言, 由於外來事物的不斷刺激, 使交感神經作用力持續旺盛。 長久下來會使副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失去協調的平衡功能, 因而影響人體機能運作, 以致滋生病變。
此外, 外丹功的預備動作, 對人體腎臟及其他內分泌腺體的活化作用也值得正視。 對此, 鄭恒隆教授指出, 練功的人對十二經絡、 奇經八脈最好能有所了解, 如能配合現代西方醫學理論予以融會貫通更理想, 就他個人所知, 國內有些西醫也開始對外丹功感到興趣。 就以腎臟來說, 中醫理論所稱的「腎」 實則包含了西醫解剖學上所稱的腎上腺、 以及泌尿系統的腎臟。 而腎上腺是人體促進細胞活化的主要內分泌激素之一。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 每日站著練外丹功十至二十分鐘, 可以增加人體對氧氣的吸收率, 調節神經及內分泌系統以強化臟腑, 還可以刺激人體全身筋骨關節, 以及四肢末梢神經系統, 並在生理達到穩定平和狀態的基礎下, 進入鎮靜安神的境地。
其次, 凡沉迷於外丹功練習者, 多半曾體驗過所謂「先天氣」發動後, 一波波抖動帶來渾身酥麻的美妙滋味, 很多人都是在先天氣開啟以後, 健康狀況才獲得明顯改善的。 張志通大師認為, 外丹功的先天氣, 須由定靜功夫入手, 但其關键仍在個人駕馭情緒的能力。 一個流於情緒化的人, 是很難真正靜得下來的。 而大師手創的外丹功, 卻是種追求「真虛」的功法, 且是練功者啟發先天氣的根本功法。
往返彈抖是強身關键
張志通大師歸納歷代修丹之士的文獻資料, 對外丹功的致虛功夫做了以下闡述:「身不使力是為虛, 但非真虛, 身虛後雜念不起是為靜。 靜中待以生神。 神能化先天氣, 先天氣從靜中來, 所謂虛極化神, 神極化氣, 神氣妙合而氣布全身以生形。 形即指周身氣血通暢, 形化後能生真虛, 必使先天氣薰騰全身, 方為真虛是也。」
大師旅居海外的門生, 馬來西亞中華外丹功總教練郭志國醫師, 以神經生理學角度, 對大師這段開示加以體會後指出, 修習外丹功以意頂百會穴, 去除雜念定心凝神, 身心一元, 由靜而入於虛。 此一境地可使大腦皮層獲得充分的鬆弛, 而由靜中氣化生形的過程中, 由於身心氣血的通暢, 自律神經調和圓融, 產生使血液流向內臟器官回流現象。 方得以發揮調整生理機能的作用, 以達「治未病, 益壽延年」之效。
相信有不少人對練習外丹功先天氣發動後, 身體為何會「抖」起來感到好奇。 最近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研究所毛齊武教授, 利用數位影像處理技術, 以尋找外丹功先天氣的「氣流」真象。 結果發現人體在發生彈動時, 其抖動頻率約心臟跳動頻率的四倍, 而依據在受測者的手、 肘、 肩、 頭 髖部、 膝蓋等部位的彈抖震幅, 經數位影像處理觀察得知, 受測者在練功時, 會產生往返彈動的「進行波」。
本身練外丹功已五年以上的毛教授指出, 從他的科學研究中發現, 外丹功發動先天氣全身彈抖, 體內會呈現進行波的諧震現象。 這種自發性的彈抖動能, 可使血流的阻力減少, 心臟負荷因而輕減, 心律調節穩定, 血液通暢以後, 全身細胞自然更趨活絡。 他相信這是外丹功能夠去病強身的的基本原理。
但是, 很多外丹功指導員均注意到一個事實, 即練功者會在什麼情況下, 出現先天氣抖動現象, 往往因人而異, 並無特定的規律可循。 另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是, 練功者本身對於練習時的「意動」(編註:有同道稱為「體抖」,或也可稱為「意抖」)及「自發氣動」(即先天氣)(編註:有同道稱為「氣抖」)會不會發生自我認定上的混淆?
持續練功必有所穫
追隨大師練功的黃國展夫人黃太太表示, 外丹功的精髓是在輕柔中靜待先天氣發動, 以意志力帶領的抖動只能稱為一種「外丹操」。兩種境界大不相同, 關鍵仍在個人是否用心, 以及資質領悟的程度而定。
但無論如何, 在累積了眾多前人智慧體驗, 以及科學研究的數據的驗證 外丹功的養生保健功效已昭顯於世, 只要有心練習, 多一分努力必有一分收穫。
![]() |
圖(一)足少陰腎經脈循行與病候關係示意圖 |
![]() |
圖(二)手少陰心經脈循行與病候關係示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