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善言暖三冬-廖本洋-2025.04.22
一句善言暖三冬,廖本洋輯述,2025.04.22。
一、前言
近日在網路上閱讀到一則貼文,其中提到一則俗諺:「善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死不休」,深覺對於個人待人處事接物有很大的幫助,又深覺對於外丹功此一修性修命,性命雙修功夫中的修性、修心大有助益,故進一步追溯其出處根源,以及各種版本,並加以推衍闡釋,期望能對讀者有所助益,本文也算是一個心得報告吧。
二、出處與解析
《增廣昔時賢文》,又名增廣賢文、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一部古訓、民諺集,多匯集眾多爲人處事之古訓民諺,頗具哲理,世稱「讀了增廣(賢文)會説話,讀了幼學(瓊林)走天下」,書名最早見於明萬暦年間《牡丹亭》。《增廣賢文》中提到一則俗諺:「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
有學者究其源,認為是出自於《荀子.榮辱》:「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意思是說,對別人說好話,比穿好的布帛厚衣還要溫暖;用惡言傷人,比用矛戟刀劍刺人還要來得更深、來得更嚴重。
該則俗諺後來衍生出多種版本:
-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出自《增廣賢文》。
-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出自《雍正劍俠圖.第十八回》,又稱《童林傳》,短打評書,由清末民初評書藝人常傑淼於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創作並表演。
- 「善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死不休。」
- 「一句善言暖三冬,一句惡言死不休。」
- 「善念一生吉星到,惡念一起災星降。」
該則俗諺中的「三冬」有以下幾種解釋。其一,三冬指農歷冬天的三個月期間,孟冬(農曆十月)、仲冬(農曆十一月)、季冬(農曆十二月)。其二,三冬指三個冬天,亦即指三年。其三,冬天可以是指遇到或處於不好的情況、處於逆境,所以三冬也可以是指處於非常不好的情況,以及長期處於逆境。
「好言」即是「良言」、「善言」,就是好話、好的言語。
該俗諺中,「好言」原來對應的是「話不投機」,對應的不是很好,而對應比較好的是「惡言」、「惡語」,對仗也工整。
在解釋上,該則俗諺第一句的「好言(良言、善言)一句三冬暖」,其意思是說,說一句好話,就會讓對方心裏暖洋洋的,就像在整個冬天,甚至持續三年的冬天,都暖洋洋的,不會感到寒冷。或是,當某人處於不好的情況時,說上一句好話,就能讓對方的心裏好過一點,能撫慰對方的心靈,並對未來燃起一片希望,增強克服難關的信心;此舉猶如雪中送炭,送的很即時,對方會因為你的一句善言,而感激在心,持續三年之久,感恩你很長一段時間。
縱使對方處於順境時,說好話,也能讓對方心情保持愉快,讓對方持續做好事,產生良好的氛圍,進入正向循環;此舉猶如錦上添花,亦是好事,沒有壞處。然而講好話時,一定是要出自於真心實意,如此效果才能巨大明顧;若是用虛情假意來講好話,那麼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善言」就會變成「惡語」,因為對方會認為說話的人是在諷刺他、敷衍他、羞辱他,反而變成自己造了惡業,好事變壞事,得不償失。
第二句的前兩個版本:「話不投機六月寒」、「惡語傷人六月寒」,其意思是說,說一句不好的話、壞話、罵人的話、傷人的話,會讓人心裏覺得冷冰冰的、寒風刺骨,就像在原本炎熱的六月天,突然變成嚴寒的天氣,下起六月雪,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不愉快。
第二句的第三個版本:「惡語傷人死不休」,其意思更加的嚴重,意思是說,說一句不好的話、壞話、罵人的話、傷人的話,會令對方因此產生了嚴重的嗔恨之心、憤怒之情,而且不是「到死方休」,而是這一世死了,並不會就此放過你,而是生生世世纏著你、追著你,也要討回所謂的「公道」。你看看,這「惡語傷人」的因果是多麼的恐佈。
所以,歷代有修為、有德性之人,都勸人「要說好話,不要說不好的話」,佛門大德與祖師更勸戒佛門弟子與大眾:「絕不要跟任何生靈眾生結怨」,「絕不與別人撕破臉」,道理就在於「惡語傷人死不休」的嚴重性。
別人對你惡言相向、欺凌於你時,不必也以惡言回應之,而是採取默擯之、默默的擯除、不理他即可。
況且,在說好話善言時,是先對自己說好話善言,然後才對他人說的,所以首先是自己先獲得利益,接著對方也得到利益,這就是自利利他的作為。而在說不好的話惡語時,是先對自己說惡語,然後才對他人說的,所以首先是自己蒙受其害,接著對方也受害,並更加反噬到自己的身上,這就是損人不利己、害人害己、傷敵三千自損八百的作為。
第四個版本的「一句善言暖三冬,一句惡言死不休」,是更白話、更容昜理解與記憶的版本。
第五個版本的「善念一生吉星到,惡念一起災星降」,是更高境界的說法,直接從「心」上切入而說的,而且非常容易的理解。此一版本,是從《太上感應篇》而來的,其原句是:「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三、謹言慎行
再回頭思索,為什麼會口出惡言呢?其一,或許出於個人高傲自大、盛氣凌人的習性。其二,或許只是因為雙方的看法與意見不同,進而進行爭辯、爭論,又因雙方爭執不下,無法互相認同,進而生了嗔恨之心,沒忍住,惡言就脫口而出了。第一種情況,與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第二種情況,或許原本雙方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論述就有所不同,自然也沒有必要去否定對方,沒有必要要求對方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看法,若執意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那就有點強人所難,自然會造成對方的反彈,那就產生了不好的結果,惡言相向了;此處有那麼一點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意思在裏面,此時,尊重雙方的看法,有容乃大不就沒事了嘛。
近日也偶然讀到一篇文章,其內容大意,或許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 位置不同,少言為貴。
-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
- 三觀不同,不費口舌。
而且當自己在論述某些觀點與內容時,建議都要「明確舉出其所依據的來源與出處」,亦即,自己所說的,都是祖師大德有修有證者說的,不是我說的,你要有意見,自己去跟原來說的人去爭辯,不要來找我爭辯,我只是轉述而已,這樣就會讓自己省去很多的麻煩。
四、結語
佛家常說:「萬法唯心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昧因果」。期望眾人皆能時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則必能如《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大家皆能「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大家皆能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煉功、傳丹功、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