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六)-潘隆森-2025.08.02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六), 潘隆森,2025.08.02。
時間:2025.08.02(六),上午10:00~12:00
地點: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會館
主講:台灣十四經絡學會創會理事長,潘隆森醫師
課序:第六次上課
整輯:曾益昇
主要內容:十二經絡相通處,下肢六條經絡的重要性,小腿靜脈曲張原因和穴道按摩改善,肌肉萎縮的原因、按摩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膀胱經的保健養生,八髎穴的保健養生,藥王孫思邈的保健養生功法。
一、十二經絡的相通處
(一)簡述
人體十二經絡在「四肢末端」、「頭面部」和「胸腹部」相交接和流注。 具體來說,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在手指末端交接,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在腳趾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在頭部交接,而相銜接的陰經在胸中交接。
(二)十二經絡的交接規律
- 陽經與陽經:在頭部相通,頭為所有陽經會集的地方。
- 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通,手三陰/循行由胸走手,足三陰/循行由足走胸。
- 陽經與陰經:在四肢末梢相通、相交。例如陽胃經/頭走足(末梢:厲兌),陰脾經:足走胸(末梢:隱白)。
- 陰經與陽徑:在四肢末梢相通、相交。例如陰肺經/由胸走手(末梢:少商),陽大腸經/由手走頭(末梢:商陽)。
![]() |
圖01-手三陽足三陽經。 |
![]() |
圖02-足三陰足三陽經。 |
十二經絡在人體內的流注和交接規律,請參考附件:1. 流注順序、同名經、表裡經示意圖。2. 十二經絡的循行次序。
![]() |
圖03-十二經絡循行次序 |
![]() |
圖04-十二經流注順序、同名經、表裏經示意圖。 |
二、下肢六條經絡的重要性
(一)簡述
- 所有的疾病及不舒服症狀,都要重視足三陽、足三陰六條經絡。
- 足部的穴位不多,卻多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下所述。(穴位請參考照片)
![]() |
圖05-下肢六條經絡穴道-三陰交-太衝。 |
![]() |
圖06-下肢六條經絡穴道-湧泉-足三里。 |
![]() |
圖07-下肢六條經絡穴道-足臨泣-崑崙。 |
(二)三陰交穴(脾經)
三陰交穴有民間美名「八珍湯」補氣又補血。
- 調理婦科問題。
- 增強脾胃功能。
- 促進氣血運行。
- 調節情緒和改善睡眠。
- 改善水腫和皮膚問題。
- 可調理男性泌尿生殖系統。
(三)太衝穴(肝經)
- 疏肝解郁。
- 清熱明目。
- 調經止痛。
- 改善睡眠。
- 平肝熄風。
- 降血壓。
- 治療其他疾病: 太衝穴還可以用於治療中風、癲癇、耳鳴、乳腺炎、疝氣、足部疼痛等。
(四)湧泉穴(腎經)
是腎經的首穴,回陽九針穴之一,也是長壽穴。
A、湧泉穴在外丹功中的作用。
- 滋腎水、降陰火。
- 強筋壯骨。
- 安神定心。
- 促進血液循環。
B、按摩湧泉穴的保健養生功效。
- 改善睡眠品質。
- 提升腎機能。
- 緩解頭痛、頭暈。
- 緩解肌肉酸痛。
- 改善水腫、消水腫。
- 增強體力、精力。
- 壯陽固腰。
- 養血安神。
- 益智明目。
- 清熱解毒。
(五)足三里(胃經)
- 調理脾胃。
- 補益氣血。
- 增強免疫力。
- 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 其他功效:足三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疲勞,調節情緒,改善睡眠品質。
(六)足臨泣(膽經)
足臨泣通帶脈。
- 疏風清熱: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
- 明目:緩解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改善眼睛乾澀。
- 止痛:偏頭痛,以及其他頭部相關的疼痛。
(七)崑崙穴(膀胱經)
- 舒筋活絡:可以緩解肌肉和關節的緊張,促進氣血運行。
- 祛風止痛:對於風邪引起的疼痛,如頭痛、目眩、頸痛、腰痛、腳踝痛等有緩解作用。
- 清熱安神:有助於緩解熱證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
- 理胞宮:能調節女性的生殖系統,對婦科疾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 足踝部疼痛、腳跟痛:對於足踝扭傷、足跟痛等有緩解作用。
- 腰背痛、坐骨神經痛:可緩解腰部和下肢的疼痛。
- 癲癇:可配合其他穴位,輔助治療癲癇。
三、小腿靜脈曲張原因和穴道按摩改善
(一)靜脈曲張的原因
- 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腿部靜脈中的瓣膜負責防止血液回流,當瓣膜受損或功能不良時,血液容易淤積在腿部,造成靜脈曲張。
- 靜脈壓力升高:長時間站立、久坐、懷孕、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腹部壓力,導致下肢靜脈壓力升高,進而引發靜脈曲張。
(二)穴道按摩改善靜脈曲張
A、如果靜脈曲張太大,[痛點不可以拍打、按壓],會造成血管內膜剝落形成血栓。
B、以下是一些建議的穴位,按摩時可搭配抬腿、穿著彈性襪等方式,以促進血液循環:
- 以膀胱經為主的穴道:委中穴、崑崙穴、申脤穴。
- 以腎經為輔的穴道:陰谷穴、太谿穴、大鐘穴。
- 具有清熱化濕、降逆利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下肢血液循環,進而舒緩靜脈曲張的症狀的相關穴道:足三里穴(胃經),陽陵泉穴、足臨泣穴(膽經),血海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公孫穴(脾經),太衝穴(肝經)。
C、其他改善建議
1、練外丹功,讓氣血加速運行循著12經絡及任督兩脈,促進血管收縮的彈性,讓血液由腳底回流順暢。(有師姐經驗分享,輕微的小腿靜脈擴張,藉由有恆練功可以預防進一步的血管曲張)
2、 泡腳:
(1) 避免熱水泡腳:: 靜脈曲張患者應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泡腳,以免加重病情。
(2) 水溫適宜:建議使用溫水泡腳,水溫不宜超過40°C。
(3)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增加下肢靜脈的壓力。
(4) 泡腳後抬腿:泡腳後應將雙腿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可疏通三條陽經(胃、膽、膀胱經)與三條陰經(脾、肝、腎經),泡腳後手掌輕按摩經絡的方式如同圖示。
3、彈性襪:穿著彈性襪可增加腿部壓力,促進血液回流。
4、避免久坐久站: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每小時起來活動一下。
5、控制體重:過重會增加腿部負擔,建議控制體重,減輕靜脈曲張。
6、飲食調整:多攝取高纖、低脂食物,有助於維持良好體重。
四、肌肉萎縮的原因、按摩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總論
肌少症在中醫稱作「肉痿」、「脾痿」,痿證指局部或肢體肌肉萎縮,肢體痿廢不用。痿證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曰:「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政治要訣・雜病》曰:「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肌肉的生長發育和機能運作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脾胃虛弱」是老年肌少症主要病因。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
此外,腎為先天之本,肌少症患者中常見脾胃虛弱,同時兼有腎氣虛的表現。《壽世保元》曰:「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
穴位按摩,刺激肌肉血液循環、放鬆張力、減少痠痛,常用的穴位有合谷穴、足三里穴、委中穴、三陰交穴,尤其是足三里穴尤為重要。中醫認為「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胃經為五臟六腑之海,是人體營衛氣血的來源,所以預防肌少症首重陽明經的穴位。
中醫治療重點在於輔助,延緩衰弱、減緩痠痛,而要達到增強肌肉力量的根本,仍需要適當運動和健康飲食
(二)西醫的看法
西醫的診斷肌肉萎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分為:疾病因素、神經因素、營養因素、廢用性因素和遺傳因素。
A、疾病因素:
- 肌肉萎縮症(肌萎縮症):這是一類由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導致肌肉組織逐漸退化和無力。
-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這是一種常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由於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的突變,導致脊髓中運動神經元退化,進而引起肌肉萎縮。
- 神經肌肉疾病:包括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重症肌無力等,這些疾病會影響神經與肌肉之間的訊息傳遞,導致肌肉無力和萎縮。
- 其他疾病: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糖尿病、癌症等也可能伴隨肌肉萎縮。
B、神經因素:
- 脊髓損傷:脊髓損傷會導致運動神經元受損,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引起肌肉萎縮。
- 周邊神經損傷:周邊神經損傷,如神經炎、外傷等,也會影響肌肉的訊息傳遞,導致肌肉萎縮。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腦性麻痺等,也可能影響運動神經元,造成肌肉萎縮。
C、營養因素:
- 營養不良:長期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會影響肌肉的生長和修復,導致肌肉萎縮。
- 惡病質:惡病質是一種嚴重的營養不良狀態,常見於晚期癌症、慢性疾病等,會導致肌肉大量流失和萎縮。
D、廢用性因素:
(1) 長期臥床:長期臥床或活動量不足,會導致肌肉缺乏刺激,進而發生萎縮。
(2) 骨折石膏固定:骨折後石膏固定,導致患肢無法活動,也可能引起肌肉萎縮。
E、遺傳因素:
如上所述,許多肌肉疾病,包括肌肉萎縮症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都具有遺傳性,基因的突變是其主要致病原因。
(三) 按摩以預防與改善肌肉萎縮
A、按摩的目的
- 促進血液循環:按摩可以增加肌肉和周圍組織的血液流量,有助於營養物質和氧氣的供應,促進組織修復。
- 放鬆肌肉:按摩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和痙攣,減少疼痛和不適感。
- 維持關節活動度:透過按摩和被動關節運動,可以防止關節僵硬,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範圍。
- 預防和改善肌肉萎縮: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肌肉萎縮,按摩可以作為輔助治療,幫助維持肌肉量和功能。
B、按摩方法
1.輕撫按摩:
從肌肉遠端向心臟方向輕輕撫摸,以促進血液回流。
2.揉捏按摩:
用手指或手掌輕輕揉捏肌肉,可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和彈性。
3.按壓按摩:
使用指腹或掌根對肌肉進行適當的按壓,可以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
4.拍打按摩:
用手掌或手指輕輕拍打肌肉,可以刺激肌肉的收縮,促進血液循環。
5.關節活動:
在按摩的同時,可以進行關節的被動運動,如彎曲、伸展、旋轉等,以維持關節的靈活性。
C、按摩注意事項
1. 諮詢專業人士:
在進行肌肉萎縮按摩前,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瞭解肌肉萎縮的原因和適合的按摩方法,避免不當按摩造成傷害。
例如:
(1)廢用性肌肉萎縮:
如長期臥床、石膏固定等,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維持肌肉的柔軟度和關節的活動度。
(2)神經性肌肉萎縮:
如外傷後神經損傷、腕管綜合症等,按摩可以輔助神經修復,但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3)退化性肌肉萎縮:
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等,按摩可以減輕症狀,但無法逆轉疾病進程。
2. 避免過度按摩:
對於肌肉萎縮患者,過度按摩可能會刺激肌肉,導致疼痛或不適,應避免。
3. 注意按摩力度:
按摩力度應適中,以患者能接受的程度為佳,避免過度用力。
4. 觀察反應:
按摩過程中,應觀察患者的反應,如出現疼痛、不適或其他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按摩並尋求專業協助。
5. 結合其他治療:
按摩可以作為肌肉萎縮治療的輔助手段,但通常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以達到最佳效果。
五、膀胱經保健養生
膀胱經人體最長的經絡與腎臟、膀胱等器官關係密切,保養膀胱經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潘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已經展示膀胱經和督脈背部按摩和刮痧方法(請參考附件相片)
(一)膀胱經阻塞的具體原因
1. 生活習慣不良:
(1) 長期久坐、久站、久臥: 這些不良姿勢會導致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容易造成經絡阻塞。
(2) 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 影響脾胃功能,間接影響膀胱經的正常運行。
2. 情緒因素:
長期精神壓力大、情緒波動: 容易導致肝氣鬱結,影響膀胱經的氣血運行。
3. 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濕邪: 容易阻礙膀胱經的氣血運行,導致經絡阻塞。
4. 臟腑功能失調:
腎陽不足、腎陰虧損: 腎臟與膀胱經關係密切,腎功能失調會影響膀胱經的正常運行。
5. 其他因素:
(1)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經絡也可能出現老化和阻塞現象。
(2) 缺乏運動: 缺乏運動會導致氣血循環不暢,容易造成經絡阻塞。
(二)膀胱經不通的具體症狀
1. 腰背痛:
膀胱經沿著脊椎兩側分佈,阻塞可能導致腰背肌肉僵硬、痠痛,甚至出現腰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問題。
2. 頭痛:
膀胱經上行至頭部,阻塞可能引發頭頂痛、後腦勺痛、偏頭痛等。
3. 眼睛疲勞:
膀胱經與眼睛相連,不通可能導致眼壓高、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等。
4. 腿部不適:
膀胱經下行至腿部,阻塞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腿部肌肉痠痛、抽筋等。
5. 排尿困難:
膀胱經與膀胱相關,不通可能影響排尿功能,造成小便不暢、頻尿、尿失禁等。
除了上述症狀,膀胱經不通還可能影響其他臟腑功能,例如腎臟、心臟等,進而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三)疏通膀胱經的方法
1. 穴位按摩:
(1) 委中穴: 位於膝蓋後方膕窩正中央,是治療腰背痛的特效穴。
(2) 崑崙穴: 位於腳踝外側,外踝後方,當舟狀骨與跟骨之間,可緩解頭痛、頸部僵硬。
(3) 承山穴: 位於小腿後側肌肉的頂端,腓腸肌兩肌腹交界處,可緩解痔瘡、腰腿痛。
(4) 膀胱俞穴: 位於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緩解腰痠背痛。
2.按摩膀胱經:
沿著膀胱經的走向,從頭部到腳部,用手指或掌根推拿按摩,力度適中,以促進氣血循環。
3. 掌根捏後頸部:
頸部是膀胱經的上部樞紐,通暢這裡可以清除頭部和面部的毒素,治療頭痛、頸椎病、頭昏眼花、視力下降等問題,還能增強記憶力,使人頭腦變輕鬆。
4.捏脊方法:
兩指對合捏拿肌膚,拇指在前向後撚動,食指在後向前推動,邊捏邊交替前進,從大椎穴開始,一路捏到尾骶骨,可刺激膀胱經,促進氣血運行,提升陽氣。
注意: 捏脊過程中,若出現痧點,表示該處氣血不暢,需要多加按摩。
5.敲打八髎穴:
八髎穴是膀胱經中部的樞紐。刺激八髎穴可以清除上半身的毒素,改善腰背酸痛、坐骨神經痛、痔瘡等問題。同時,它對治療生殖系統,尤其是婦科毛病特別有效,是婦科要穴,專門消炎、活血、化瘀。方法:手握拳敲打尾骨以上、腰椎以下八髎穴位置。
6.配合其他穴位:
關元穴: 位於肚臍下方3寸,可溫補腎陽。
氣海穴: 位於肚臍下方1.5寸,可補氣益腎。
7. 運動: 適當的運動,例如瑜珈、游泳等,有助於舒緩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8. 泡腳: 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疏通經絡。
9. 調整姿勢: 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10. 飲食調理: 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過度疲勞和不良飲食習慣。
若有相關症狀嚴重,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及時協助,進行診斷和治療。
![]() |
圖08-膀胱經按摩-01。 |
![]() |
圖09-膀胱經按摩-02。 |
六、八髎穴的保健養生
(一)八髎的定義
八髎就是八個穴位,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 (請參考圖示)八髎穴所在部位,是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號稱調節氣血的「總開關」,經常按摩八髎穴,可解決女性不少婦科困擾,尤其經痛、月經不調、婦科炎症、小便不利等。 【位置】骶椎(骨盆的後壁,尾骨的上面)。
![]() |
圖10-八髎穴位置-01。 |
![]() |
圖11-八髎穴位置-02-人體標註。 |
(二)八髎穴功效
平時若能經常摩擦按揉這些穴位有防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痹等功效。
1.《上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處。第一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
2.《次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二骶後孔處。第二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主治:腰骶疼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痛經,疝氣,下肢痿痹,及坐骨神經痛,盆腔炎。並可用於催產,引產等。
3.《中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3骶後孔處。第三骶神經後支和骶外側動、靜脈後支。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滯產,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等。
4.《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中。第四骶神經後支和臀下動、靜脈分支。
主治:少腹疼痛,腸鳴泄痢,大便下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腰骶痛,下肢癱瘓,及坐骨神經痛等。
(三)如何按摩八髎穴
1. 雙手後背,用手掌在腰骶部皮膚快速上下或左右摩擦按揉等。操作時,不僅感覺到局部發熱,最好還仿佛有一股熱流傳導至前陰和小腹部,甚至通達到雙腳。當然,由於用力的關係,一般自己操作的效果不如他人操作的效果好。
2. 可趴著,囑被操作者手臂伸直,前俯用掌面著力,緊貼骶部兩側皮膚,自上向下連續不斷的直線往返摩擦按揉 。
3. 按摩功效:有溫經散寒、調和氣血、補益下焦、清熱利濕的功效。
另外,八髎穴也是調治婦科疾病的特效穴位,八髎穴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凡是婦科疾病,都跟氣血、水液有關,因而八髎穴能通調所有婦科疾病。在《黃帝內經 素問 骨空論》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這裡的腰痛泛指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是骨盆腔、子宮、卵巢、陰部和泌尿系統。
※但需注意,按壓推擦八髎,有引發女性流產、早產的危險,妊娠者慎用。經期要慎用,若閉經或月經量稀少,可如此操作;若月經量較大則忌用。
為了預防腰酸背痛,除了按摩推拿,可以練彈腿及外丹功大仙鶴步,積極有恆參加團練鍛可以加強背部及腰腿部的肌力,常坐著工作的人,每隔一小時左右,最好站起來休息一下,有助於舒緩經絡、減輕腰背疲勞。
七、中醫的灸法功效
透過燃燒艾草刺激穴位和經絡,能夠溫通經絡、散寒除濕,緩解關節疼痛、經痛等寒濕引起的病症。 同時,灸法能補益陽氣、強化身體機能,改善虛寒體質、提升免疫力,並有助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婦科問題、睡眠障礙等,達到保健防病、延年益壽的效果。
(一)主要功效
1. 溫通經絡,散寒除濕:
艾灸的熱力可以溫暖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清除經絡中的寒濕,對於受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如關節疼痛)、胃痛、腹痛、腹瀉、痛經、水腫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益陽氣,扶正固本:
艾草具有純陽之性,透過艾灸可以振奮人體的陽氣,幫助恢復陽氣固攝的能力,改善中氣下陷、陽氣虛弱等症狀,並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
3. 消瘀散結,調理氣血:
艾灸能促進氣血運行,化解因氣血凝滯而引起的腫塊或瘀結,如乳癰初起等病症。
4. 保健防病,延年益壽:
定期在特定保健穴位(如中脘、關元、足三里)進行艾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能力,促進全身氣機暢行,達到強身健體、精力充沛、延緩衰老的目的。
(二)適用範圍
- 關節與肌肉疼痛:如風濕痹痛、腰痛、肩頸痛等。
- 消化系統問題:如胃寒、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
- 婦科問題:如痛經、宮寒、月經不調、子宮下垂等。
- 虛寒體質與免疫力低下:適合年長者、元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者。
- 慢性疾病預防與調理:如過敏性鼻炎、哮喘、久痢、畏寒怕冷等。
(三)注意事項與禁忌
- 安全施灸:注意艾絨的固定,避免脫落灼傷皮膚或衣物。
- 避開禁區:臉部、大血管部位不宜施灸。
- 身體狀態不佳時避免:患者過於疲勞、酒醉、過飽或過饑時不宜施灸。
- 特定體質禁忌:實證有熱證、陰虛陽旺、陰虛發熱者不宜使用。
- 孕婦禁忌:孕婦的腹部和腰部禁止施灸。
- 在沒有艾草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吹風機的熱風來進行類似中醫溫灸的熱療,以舒緩肩頸痠痛、經痛或改善體內濕氣等狀況。 但吹風機的熱療效果與艾灸不同,且應避免用於身體虛弱、陰虛火旺或有發炎症狀的患者。 使用時,應與皮膚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燙傷,並注意自身體質,如體寒者較適用,但燥熱體質則不宜。
(四)使用吹風機替代溫灸的注意事項
1. 體質判斷:吹風機溫熱經絡的原理類似艾灸,適合體質虛寒、濕氣重者,如手腳冰冷、容易疲勞的人。
2. 不適用對象:若為陰虛火旺、發熱、發燒、高血壓、長痘痘或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的患者,則不適合使用吹風機溫熱。
3. 穴位與距離:可針對肩頸、肚臍或小腹等部位進行溫熱,但務必保持適當距離,避免燙傷皮膚。
4. 效果差異:吹風機主要是提供熱能刺激,與艾草的藥性溫熱經絡的效果有所不同,僅能輔助改善症狀,並非完全替代艾灸。
5. 補充水分:溫熱後可能會造成水分流失,建議事後飲用溫水補充水分,但不要馬上喝茶或吃飯。
6. 吹風機溫熱法的常見應用:
(1) 緩解痠痛:可適度吹拂肩頸周遭穴位,有助於改善經絡循環,舒緩肩頸僵硬。
(2) 緩解經痛:將吹風機對著肚臍及小腹,溫暖熱風可暫時緩解經痛。
(3) 排除濕氣:對於濕氣重、體質偏寒者,吹風機的熱風有助於溫暖身體,排除濕氣。
八、藥王孫思邈的保健養生功法
主要體現在他的「養生十三法」中,涵蓋了從頭部到腳部的多種簡易動作,旨在預防疾病、促進氣血流通與身體機能的平衡。 這些功法包括:常梳頭、常運眼、常叩齒、常漱津液、常鼓耳、常洗面、常搖頭、常擺腰、常揉腹、常提肛、常扭膝、常散步、常搓腳。
(一)頭部保養
- 髮常梳:搓熱雙掌,由前額梳至後腦頸部,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預防頭痛、白髮等。(如外丹功的附功,平常自行按摩可以以9的倍數計算)
- 目常運:合眼再睜開,眼珠向左、上、右、下打圈,再反方向進行,以保護視力。(如外丹功的附功,平常自行按摩可以以9的倍數計算)
- 齒常叩:輕微閉合牙齒互叩,發出聲響,有助於清醒頭腦、加強腸胃吸收。
- 漱玉津:舌頭在口中畫圈,將舌尖生出的津液吞下,津液很有消化酶可調和荷爾蒙、強健腸胃。
- 耳常鼓:用手掌掩耳後用力向內壓再放開,聽到「撲」聲;或用手指彈後腦風池穴,可增強聽覺和記憶力。
(二)身體各部位保養
- 1. 面常洗:搓熱雙掌後上下掃面,保持面色紅潤有光澤。 (如外丹功的附功,平常自行按摩可以以9的倍數計算)
- 頭常搖:雙手叉腰,閉目垂首,緩慢向左右扭動頭部,以防頸椎增生。
- 腰常擺: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右手輕拍小腹,左手輕拍命門穴,可固腎氣、強化腸胃功能。
- 腹常揉:搓熱雙手,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動,以助消化、吸收,消除腹脹。
- 攝谷道:吸氣時收緊肛門,屏氣幾秒後放鬆,可改善攝護腺問題,強健泌尿系統。
- 膝常扭:雙腳併攏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以強化膝關節,預防腿部疾病。
(三)全身性養生
- 常散步: 挺直胸膛,心無雜念輕鬆散步,有益身心健康。
-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回原處;或用大拇指擦腳心湧泉穴,有助於治療失眠、降血壓、強化器官功能。(尤其是每天養成泡腳習慣,再來拍打湧泉穴,養生功效也非常好)
我們外丹功的附功按摩,已經包含藥王孫思邈的養生保健功法的一部分,在練功後達到全身的氣血暢通,做附功按摩更能有保健功效,我們也可以自行再參考孫思邈的保健方法例如揉腹、泡腳後搓腳或拍打湧泉穴、對身體的保健都非常的有幫助,最主要是持之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