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腿紀要-李雲漳
彈腿紀要,作者:高雄鳳山國小校長李雲漳。(一傳人整輯之「外丹功前期師兄姐之研究心得分享(三)」)
(感恩並珍惜李校長!概述國術彈腿當年篳路藍縷之開創歷程,並將心得「無私分享」,同沐 大師恩澤! 一傳人啟。)
前言
民國七十四年八年至七十九年八月期間,個人在省立台中體育場擔任彈腿助教(後因結婚生子,家事忙碌,未再前往),隨一代宗師張志通大師研習彈腿,擔任助教期間,大師對我期盼甚殷,可惜個人資質魯鈍,個性疏懶,未能將彈腿功夫發揚光大,有負大師教導栽培之恩。
張志通大師善通臂拳、彈腿、內外丹功,與我在花蓮師專求學時,國文老師王德勝教授為同門師兄弟,其武術造詣與輩份,不僅在台灣高人一等,在大陸亦堪稱是國寶級人物。外丹功國內外研習者眾,曾是國內及華人世界最大的社團,出色的弟子亦不在少數。可惜通臂拳與彈腿沒有完整流傳下來,在所有研習彈腿師兄弟中,個人可說帶藝學藝,師專求學時擔任國術社社長,鑽研螳螂拳,曾有兩位省立台中體專學生要報考體育學院研究所,請求張志通大師教導拳腳與兵器(時大師在體專兼課),大師因忙碌抽不出身,責令我教導,我戒慎恐慎完成任務。
對於彈腿我不敢說比其他研習者有深入的體悟,但我願將個人所做的筆記和心得原原本本的呈現出來,與喜愛武術的人分享,以紀念與張志通大師的一份緣,也希望彈腿功夫能夠永久流傳下去。
壹、提要
(一) 外丹功卻病延年(煉肉體),內丹功進道通神(煉靈魂)。
(二) 彈腿回人曰篩海腿。篩海者仙人也,篩海腿即仙人腿。
(三) 國術對招要先走行門,過步眼。
(四) 拳隨手,手隨步。
(五) 彈腿的氣,氣力:元氣(動力)。勁(力出來後稱勁,在身體稱力。)
(六) 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
(七) 春秋曰武技,秦楚時曰擊技,漢唐曰武藝,宋元曰把藝,明清曰拳術,清末曰武術,民國十七年曰國術。(古籍曰技擊)。
(八) 功夫 → 耐力 → 火侯。武術 → 體育 → 道家。
(九)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十) 武者,止戈也。
(十一) 功夫:時間加上力量,唯有不斷的訓練,不斷的累積,水到自然渠成,勁到自然功成。
(十二) 得天之靈,接地之華,而為我用。
(十三) 古時稱武術名家曰武藝家,或大把式。
(十四) 功夫不在多在精,有獨招才是高手。
(十五) 功夫不只看功架,更重神氣。
(十四) 兒童誘練,年輕張練,老年鬆練。
(十五) 運動完吃醋傷肺,久行傷筋。
(十六) 彈腿(手足各部位之力):1. 手:寸力、節力、肩力、脊骨力。2. 足:足寸力、足尺力、足丈力、足環力。
(十七) 輕巧 → 靈巧 → 輕靈 → 靈妙。
(十八) 靜如美女,動如暴風。
(十九) 足根通脖筋。
(二十) 拳打有分寸:寸拳、尺拳(伸)、體拳、丈拳。
(二十一) 身要靈活,勢要泰山,步要堅固,手要著勁。
(二十二) 主筋:大動脈。
(二十三) 1. 一般:血在前,勁在後,氣在間。2. 最高:氣在前,血在間,勁在後。
(二十四) 道家,男稱真人,女稱元君。
(二十五) 彈腿的力:
- 點:彈點之力。如第五式摘捶分上下之弓步中拳左右兩式,一點即收回。
- 挑:挑彈之力。如第六式看觀逢避閃之崩挑中拳左右兩式。
- 繃:彈繃之力。如彈腿最重要的腿法坐身彈踢式。
- 絆:絆滑之力。如第四式撐摸滑冰式之撐摸滑冰左右兩式。
- 擦:擦貼之力。如第三式反臂連環捶之弓步架樑左右兩式。
- 掃:掃碾之力。如第七式鳳凰單展翅之鳳凰單展翅左右兩式。
- 跺:跺砌之力。如第八式反身踹樁腿之反身踹樁腿左右兩式。
- 箭:箭弦之力。如第十式縱步箭彈腿之縱步箭彈腿左右兩式。空中發力。
- 踹:彈蹬之力。如第十式縱步箭彈腿之挑崩踹蹬左右兩式、第八式反身踹樁腿之反身踹樁腿左右兩式。
(二十六) 開竅:一通百通。
(二十七) 十路反彈腿(九腿):如 1. 童子倒摘冠:用腳掌打後腦勺,亦稱蹶子腿或反彈腿。4. 空飛彈腿。
(二十八) 頭是太陽,汗腳表示年青,血氣旺盛。彈腿要練汗腳、太陽、神氣。
(二十九) 彈腿不過膝,過膝無氣力。
(三十) 彈腿:7至18歲:練伸縮門。 18至28歲:練技巧門。35至60歲:練氣力門。 55至60歲:練呼吸門。60至100歲:練丹氣門。
(三十一) 五臟: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
(三十二) 勁在手,力在身。
貳、基本動作
(一) 步法:弓步又稱弓箭步,亦稱撐步。撲腿又稱單鞭下式。
(二) 手法:勾摟,練肺練心臟。栽拳,有舒展膀胱之能。
(三) 腿法:
- 短彈、中彈、長彈。
- 彈腿不過膝,過膝無氣力。
- 筋絡有鬆彈之力。
- 彈力:鬆彈、硬彈。
(四) 身法:
(五) 腰胯:
- 胯為中停(亭)位置,拳打走直線
- 脊骨鬆騰。
(六) 眼神:功夫不只看功架,更重神氣。
(七) 按法:
- 「手眼身法步」中「法」係指招術變化組合。
- 拳占十分之三,肩占十分之三,腳占十分之四, 藉地之力。
- 拳術,術就是變化。
參、十路彈腿式名
歌訣:
彈腿出入似弓絃,彈腿練成似旋風;
功高一等壓武林,吃遍天下人人知。
式名:
- 第一式:一字騎馬式。
- 第二式:十字奔腳尖。
- 第三式:反臂連環捶。
- 第四式:撐摸滑冰式。
- 第五式:摘捶分上下。
- 第六式:看觀逢避閃。
- 第七式:鳳凰單展翅。
- 第八式:反身踹樁腿。
- 第九式:上步捧鎖式。
- 第十式:縱步箭彈腿。
肆、十路彈腿解析
第一式:一字騎馬式
- 南北來回練:南 → 離 → 火,:北 → 坎 → 水,磁場相濟。
- 撐筋拔骨。
- 保精如保命。
- 右弓箭步左中拳:兩拳發出,一呵之間。拉兩肩骨。
- 左弓箭步右中拳:足蹬地、碾地、轉胯,鑽身之力,藉地之力。
- 握拳掖左式(左搖砸小臂):小圓之力,運養。
- 蹲身踢腿右式:臥肩拳,拳:垂、砲。
第二式:十字奔腳尖
- 十字奔腳尖左式:手腳切齊,手到腳到,距離長度一樣。
第三式:反臂連環捶
- 撲身回頭望月右式:百年壽命在尾閭。
- 左右掄劈:甩劈。肩如吐舌。
- 左右掄砸:如日光射地。
- 坐胯提膝架樑右式:橫架,擦力,旋輪法。
第四式:撐摸滑冰式
- 弓箭步敗式左式:風擺荷葉
- 架樑彈踢高腿左式:(1) 先練筋骨。(2) 次練力量(繃彈之力)。(3) 再練靈巧。(4) 續練速度。(5) 後練耐力。
第五式:摘捶分上下
- 弓步架樑左式:打力、回力,只打不回曰斷勁,又打又回曰合力。
- 右弓步右中拳式:碎步碾進,寸步疾進。
第六式:看觀逢避閃
- 看觀:望場,察顏。場地大小,地形崎嶇。看,看形跡。觀,察微也。
- 逢:接招(手)。招術變化。封,是武術中最難的手法。逢,破招也。
- 避閃:起打。避,退身躲開。閃,身避兩旁。避,退也。
- 看:場地大小。 觀:地形崎嶇。 逢:招術變化。避:退身躲開。 閃:身避兩旁。
- 崩挑中拳左右式:如穿針引線。
第七式:鳳凰單展翅
- 鳳凰單展翅右式:左足掌勾勁,右足掌碾地之力,兩胯送腰力。如打扇子面。
第八式:反身踹樁腿
- 反身踹樁腿:矗兀坎離。南離北坎。踹:足力。蹬:點力。踢:悠力。
- 一字騎馬式:立腰,拉背脊之力,否則背脊群肌肉易硬化。
- 弓步中拳左右式:藉地之力,一擊必中。
- 蹲身挑掌左右式:地盤旋輪,抹袖掃堂。
- 蹲身挑掌左右式:指縱千里,如目所視,戰無不勝。高能指縱,中能承起,下能實現。
第九式:上步捧鎖式
- 上步捧鎖左右式:潛陰勁。
- 蹲身扣掌左右式:看似容易練來難。矗兀而下。
- 開鎖彈踢左右式:猛冷勁。勁分:(1) 猛勁。 (2) 剛勁:全身繃住之力。(3) 綿勁。(4) 硬勁:直而不回亦名呆勁,回不來的力(短時間)。(5) 柔勁。(6) 冷勁。
第十式:縱步箭彈腿
- 坐步撐拳左右式:肘下打拳(肘後飛金晶。飛,發也。金,督脈也。晶,力也。)肘下打拳是巽位。腳邁拳打,拳腳互應,眼到手到。金剛八式(第二式撐捶)光緒年間河北武清李儒(富)東以此享有盛名。硬力。
- 撲步插垂左右式:足尖愈鈎,胯愈易開,胯開鬆彈力成矣!
- 縱步箭彈腿右式:救命腿:旱地拔大蔥,借地之力。雲中腿:空中發力。(1) 懸空發力。 (2) 藉地之力。(3) 鳴力空發。(4) 透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