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基本動作-彈腿圖解

參、基本動作,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回目錄

參、基本動作

一、步法:

(1) 弓步(又名弓箭步)。說明:先將左足或右足向前跨出一大步,視學童身長或短小酌量弓箭步,一般兩足前後距離約三足掌約六十公分至七十公分,前足掌與足跟對正,膝蓋向前弓出;後足(腿)全部撐直,此謂之「弓箭步」,又稱謂「撐步」。身體保持正直姿勢,其重心前腿負擔六成,後腿負擔四成,忌前俯後仰、伸頸吐舌、縮頭、突臀;髖骨要摺疊、收顎、頭正、目前視、前足尖對正足跟,後足尖向外磨出四十五度爲宜。

(2) 馬歩襠(北方云騎馬式),而騎馬式係兩足平開,身下蹲四十五度或二十五度,兩足距離約五十公分至六十公分寬度、兩膝蓋和足背垂直,其情景若坐辦公室桌椅似,但兩足尖與兩足跟對正,兩足腕垂正不可偏歪,愼防兩足踝行動迅速時扭傷,上體保持中正、目平視、兩肱曲肘相併胸前、兩拳相對,然後兩拳由胸前向兩肋側外,突然炸開(打出),兩胳膊成爲一字狀、兩拳與兩肩平、兩拳心向下。

(3) 疊步又名十字歩。說明:前右小腿或左小腿,半横步跪於身前、後小腿曲跪,足掌點地,足跟翹立於前小腿後、身已下蹲,兩小腿如十字,故乃曰「疊步」或「十字步」。彈腿第四式用此步。

(4) 震步。說明:震者脚砸地面,地面再將脚騰起,乃曰「震步」。如提右足迅速向地面下震,藉下震刹那間,疾提左足向側身横踹,故乃稱曰「震步」。彈腿第八式用此步。

(5) 縱步。說明:用一足踩地之力,向空中箭縱,或縱步提身,由下而上曰「縱」,由後而前曰「跳」,由左而右曰「閃」或反是,左右擰身曰「躱」或「避」。縱步,向上(空中)縱身,如箭射出,故乃稱曰「縱步」或「縱步提身」。第十式用此步。

(6) 撲腿,又名「臥步」。說明:臥步由騎馬式轉化而來的,如右腿下蹲九十度,狀如跪地,臀部緊靠右小腿,右膝蓋與右足尖垂直;同時左腿伸直、足趾向裏勾十五度、兩足跟成爲一齊線、身正直稍俯、回頭左望,故乃稱曰「撲腿」。第六、七式用此步。

(7) 跟步。說明:如右腿在前,邁左腿跟上一步,或左腿跟上右腿後面,故乃稱曰「跟步」。第九式用此步。

(8) 提步或曰「提膝」。說明:左腿在前,後右腿提膝(提歩)向前,故乃稱曰「提步」或「提膝」,第一、二、三、五、六、七、八、九、各式需用「提膝步」。

(9) 邁步。說明:抬胯提小腿向前邁上一步,故乃稱爲「邁歩」,十式彈腿中都有「邁步」。

(10) 落步。說明:彈踢之後即「落步」,(一)而落步有過渡(落步刹那前足變方向,乃曰「過渡落歩」),落步即落地,但是改變方向,名曰「過渡落步」。(二)足落地時有一定方向,曰「落步」,一式至十式都有以上二落步法。

(11) 滑冰步。說明:一掌推出去,一腿向身後滑一大步,狀如滑冰,故乃稱爲「滑冰步」,第四式用此步法。

(12) 坐步,身向後坐實,前腿虛支步,曰「坐步」,彈腿過渡式,需此步法。

二、手法:

(1) 握拳。握拳方法,狀如捲餅,先叠食、中、無名指、小指於掌心内,大姆指横壓食中指之間。然後分別爲拳眼(手虎口向上)、拳掌(就是手掌、向下)、拳指(食、中、無名指、小指等第三式指背向前)背向前。拳腕平直够了。握拳方法奔乎此旨。

(2) 勾摟。也叫吊手,五指肚搯緊,狀如尖嘴,手腕垂彎如鵝脖似,吊在身後,但臂膀須拔開,增加活力。

(3) 掌法。如係推掌,五指張立、手掌凸、手腕與五指垂直;如係横切掌,五指張端平,與肩平行,向前兜切、手心向上;如係托掌、立掌,五指張,指與手腕平。

(4) 栽拳。拳扣緊、拳心向內、由耳下往襠前下打,故日「栽拳」。

(5) 劈拳。拳背由身後掄身前往下劈,故曰「劈拳」。

(6) 砸拳。拳掌由高處往下砸,故曰「砸拳」。

(7) 架拳,亦稱架樑。拳掌與小臂横架頭上,故曰「架拳」或曰「架樑」。

(8) 撐拳。身正偏東西或南北,拳眼向上,由胸前打出,故曰「撐拳」。

(9) 挑崩拳,亦日「挑崩」。拳眼向上,由身前直線向上挑崩,故曰「挑崩拳」或曰「挑崩」。

(10) 繞砸拳,或曰「繞砸」。拳眼繞一小圏,拳掌下砸,故曰「繞砸拳」。

(11) 冷崩舉。拳打出好似崩出,迅即冷崩拳横架頭上,故曰「冷崩拳」。

三、腿法:

(1) 彈踢腿,如不逾膝葢,故曰「矮踢」。如逾膝葢,故曰「中踢」。逾頭踢腿,故曰「高踢」。足往身側平衡踹去,故日「踹樁腿」。一足中踢、一足向空踢出,故曰「縱彈腿」。

(2) 掃蕩腿,又稱「掃堂腿」,該腿利用腿足功夫,向地面擦滑一週,故曰「掃蕩腿」。

四、身法:

(1) 坐身。身向後坐,故曰「坐身」。

(2) 進身。身向前進,故曰「進身」。

(3) 身隨腿下伏,稱爲「撲腿式」,亦曰「撲身式」。

(4) 擰身。身向左右擰,故曰「擰身」。

(5) 起身。身伏而起,故曰「起身」。

(6) 蹲身。身往下蹲,故曰「蹲身」。

(7) 挺身。身突然而立起、或擰身挺腰、或縱身挺腰。

(8) 臥身。身往下臥,且臥身,係直臥,臥身也稱下式。

(9) 縱身。身向上縱或前縱,但縱靠腿,腿靠週身彈力。

(10) 此外還有,回身、轉身、擰身、偏身、斜身…等等身法。

五、腰胯:

(1) 兩胯係軀幹和下肢的中間主幹,若腰胯走不好,功架勢必散亂,因此腰膀功夫更要注意的。

(2) 腰胯係兩面一體,一體兩面的,兩胯進胯、坐胯、擰胯、轉胯(轉腰),實際腰胯一呵的。

(3) 腰胯功夫,祇在每箇功架中,糾正國小兒童腰胯,須要體育(彈腿)指導敎師糾正,旨在腰胯不偏、不突、不失、不歪,保持中正够了。

六、眼神:

眼睛,前視、望視、回視、盼視、上視、下視,皆隨動的四肢而變化眼神,久而鍛鍊眼,如電馳轉,目力不眨,心神定矣。

七、按法:

按法由來,「手眼身法步」五項,其中法係指,四肢招數變化(組合),四肢如何出入,軀幹、腰胯如何互應,在組合細節必須有箇說明(敎學法),說明就是「法」。指點動作,也就是法。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相關網站

張志通大師獨立文章列表

丹功同道個人文章心得分享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