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按摩(含圖解)
外丹功按摩(含圖解),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講述。
一、前言
本文的資料來源,經資深同道研判,似為同道們自行整輯如下的相關資料而來。
1、《視力保健參考教材-按摩圖解說明手冊》(出版日期:民國 71 年 7 月出版)
![]() |
| 圖一-01:封面。 |
![]() |
| 圖一-02:版權頁。 |
2、台中體育場外丹功教材。
3、《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
4、指導員講習課程晚間室內教學,大師親授各期班次之堂記。
5、早期三區大師班大師親授之堂記。
目前整個練功的過程,大都採用:1.活根門(鬆筋活骨軟身操)。2. 漢導引強身功。3. 附功(按摩功)的順序。
而在實務的歷史操作演化過程中,有一些場地會將本文中的某些動作移至1.活根門(鬆筋活骨軟身操),同時受限於練功的時間,也可能只會取用本文中的某些動作(而非全部)來做為附功的內容,甚至會將所選取的動作進行不同的順序安排。
此處旨在提供大師所教授外丹功按摩的內容。
對於本文原始的整輯同道,在此致上萬分的謝意。
二、正文(按摩順序及穴道運氣說明)
01、踏步踏
兩腳左右踏步,膝蓋與肚臍平,兩手前後擺盪,不過肩, 左右計 18 次。
02、打腳板
右腳微屈,左腳 45 度垂地足心著地,心意貫注足心踏腳 18 次。換右腳 18 次,具有散熱之效。可將頭部熱氣散往末梢(足心)。
03、 洗手
兩手合掌於下顎下,手指朝天,手心搓熱。
洗手背:左右各 9 次(陽面上,陰面下)。
手指朝下於肚臍前,手心再搓熱。
洗手㇐:左手背上來,不過肘,左手心下去,左右各做 9 次。
洗手二:左手背胳膊肘上來,過肘,走手心下去,左右連續各做 3 次。
將汗擦入毛細孔內,可以滋潤肌膚,消除疲勞,並散體熱,活血,感受體會全身舒服。
(編註:有些場地將「洗手背」稱為「揉手」;將「洗手」稱為「手三陽手三陰」。)
04、 洗臉
手心搓熱,然後哈丹氣於手心,用手心擦臉上下3次,額頭3次,太陽穴3次,搓耳朵6次,最後再擦臉上下6次。可使臉部光滑,防止老化,治斑痘,永遠青春美麗。
(編註:有些場地為能明確的指出細部動作,故會順序喊出如下的口令:洗臉、額頭、洗耳朵)
05、梳頭髮
手心搓熱後全掌包住頭皮,四根手指頭深入髮內頭皮,大拇指放在耳朵後,由前髮際到後髮際,輕輕梳摩 18 次。活絡頭皮可防止頭髮掉髮,促進頭皮氣血暢行,並增進記憶力。
(編註:有些場地將「梳頭髮」稱為「梳髮根」。)
06、攢竹穴
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按摩眉端 9 次。可活絡膀胱經,預防視力不足。(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之「(二)攢竹穴」)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眉端)
![]() |
| 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看此圖時的穴位名稱,要將同樣編號的穴名由右到左合在一起看,例如將「(一)絲」與「(一)竹空」合在一起成為「(一)絲竹空」,餘此類推) |
07、絲竹空
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按摩眉尾 9 次。可活絡三焦經,預防視力減退及不明小孩驚風。(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一)絲竹空穴」)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眉尾)
08、上眼眶
由內眼角劃向外眼角,眼眶上緣眉毛下,來回算㇐次,做 9 次預防近視。 (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六)眶上緣」)
09、睛明穴
內眼角內側上方 0.1 吋,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輕壓內眼角 9 次,不可碰眼睛,可預防近視。(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四)精明穴」)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內眼角)
10、瞳子髎
外眼角向外 0.5 吋凹陷處,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按摩外眼角 9 次。可預防角膜炎及視神經萎縮。(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三)瞳子髎」)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外眼角)
11、按摩眼眶
兩大拇指托住下顎,兩中指由內眼角往下方,往左右,再向上循環繞回,輕柔按摩 9 次,不可觸碰眼球,可治療眼疾預防白內障及青光眼使眼睛明亮。(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六)眶上緣」及「(七)眶下緣」之相對位置」
12、眼球
用大拇指第二節背搓熱,隨即閉眼左㇐右二,輕輕按摩眼皮 18 次,可使眼珠清明,預防近視。
(編註:有些場地將之稱為「燙眼皮」)
13、鼻樑
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肚相對由眉心擠壓鼻柱經鼻根,鼻心,到鼻翼輕輕敲三下,再往上至眉心,來回算㇐次,做 9 次。可使呼吸暢通,治鼻病。
(編註:有些場地將之稱為「逗鼻樑」)
14、禾髎穴
兩大拇指托住下顎,兩中指按摩鼻孔前 9 次。可舒暢鼻塞。(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九)禾膠穴」)
15、敲牙齦
兩大拇指托住下顎,餘手指敲上下牙齦各 9 次。防牙周病。
16、地倉穴
稍微抬頭,兩中指按摩嘴角外㇐小指處 9 次。可疏導腸,預防口乾、口臭及三叉神經炎。(請參閱圖A02:前頭面頸穴總圖之「地倉穴」)
(編註:有場地會以「燕口穴」取代之。燕口穴位於面部口角之外方赤白肉際處,皮膚與口粘膜移行部,近地倉穴。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十)燕口穴」)
![]() |
| 圖A02:前頭面頸穴總圖。(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看此圖時的穴位名稱,要將同樣水平位置的穴名由右到左合在一起看,例如將「睛」與「明」合在一起成為「睛明」,餘此類推) |
17、承漿穴
兩大拇指托住下顎,兩中指相疊按摩下巴顎中 9 次。可舒暢心胸降火。(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十一)承漿穴」)
18、新眼穴
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由承漿穴、顴骨,點到新眼穴,輕輕按摩 9 次。可治耳鳴。(請參閱圖A01:前頭面頸穴總圖(簡)之「(十三)耳屏新眼穴」)
19、太陽穴
兩拇指托住下顎,中指按摩太陽穴 9 次。可明目醒腦,治感冒頭痛。
![]() |
| 圖A03:太陽穴。(資料來源:醫砭) |
20、拉耳垂
用大拇指及食指拉耳垂,向下拉 9 次,向外拉 9 次。可舒暢腎臟。
21、彈耳朵
用中指彈上耳輪九次。有寧神之效。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彈耳輪)
22、按摩耳朵
用前三指按摩整個耳朵,上下裡外,通內臟各穴道。可降肝火及五臟舒服。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抓整個耳朵)
23、掐耳沿
三指掐耳沿。
24、折耳朵
三指(大指、食指、中指,由上往下)折耳朵 9 次。
25、壓耳洞
兩手食指輕往耳洞內壓 9 次。
26、敲百會
用左手中三指敲打百會穴 9 次。提神醒腦,去心火,散頭熱,降血壓,有緩和高血壓及心臟病之效果。(請參閱圖A02:前頭面頸穴總圖之「百會穴」)
27、合谷穴
用右手大指食指二指(大指在上,食指在下)掐住左手虎口,平壓合谷穴 9 次,換手亦同。可止各經絡酸痛,左手可使大腦舒暢,右手可使小腦舒暢。
![]() |
| 圖A04:合谷穴。(資料來源:醫砭) |
28、落枕穴
按壓二三指間 9 次。可減輕肩膀酸痛。(落枕穴:位於手背側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1公分處。)(請參閱圖A05:落枕穴、中渚穴)
![]() |
| 圖A05:落枕穴、中渚穴。(資料來源:網路) |
29、中渚穴
用右手大食二指(大指在上,食指在下)掐住左手四、五指間,平壓中渚穴 9 次,換手亦同。左手可使膀胱舒暢,右手可使腎、脾、肝舒服。(中渚穴:位於手背第4、第5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
(請參閱圖A05:落枕穴、中渚穴)
30、手腕
用右手大中二指點壓左手神門穴及陽谷穴(大指在陽谷穴,中指在神門穴上)9 次,換手亦同。左手可使胸部、大腦、脊背舒暢,並有降高血壓之效;右手可使外腎、攝護腺、胞宮舒暢,並有治糖尿病及鎮靜之效。
![]() |
| 圖A06:神門穴。(資料來源:醫砭) |
![]() |
| 圖A07:陽谷穴。(資料來源:醫砭) |
31、小海穴
左手彎曲在左胸前,五指朝天,提右手心輕柔左手肘 9 次,換右式。有預防腦中風功效。(小海穴:位於肘關節後側,手肘彎曲時最突出的骨頭處。 )
![]() |
| 圖A08:小海穴。(資料來源:醫砭) |
32、內關穴
左手提起彎曲 90 度在左身側,掌心向上,五指鬆弛,提右,手拇指在上壓內關穴,2、3、4、5 指在下,9 次後換右手。
![]() |
| 圖A09:內關穴。(資料來源:醫砭) |
33.郄門穴
右手大中二指夾成 90 度,中指點壓左手大陵穴,大指點壓在左手郄門穴,然後中指轉 90 度,放在左手肘背上,大指平壓郄門穴 9 次,換手亦同。按摩時有中指連心的感覺,可降血壓,治心臟病,使左右心房舒暢。
![]() |
| 圖A10:大陵穴。(資料來源:醫砭) |
![]() |
| 圖A11:郄門穴。(資料來源:醫砭) |
34、打麻筋
左手彎曲在胸側,手心向上,提右手拍打:①左手心,②左手肘,③左手心,④右手貼左肩膀,⑤左手心貼脖子左側(大椎) 。
換右式,右手彎曲在胸側,手心向上提左手拍打:①右手心,②右手肘,③右手心,④左手貼右肩膀,⑤右手心貼脖子右側(大椎),左右交叉連續做 18 次。活絡手部關節,可預防老人痴呆症。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快樂擊掌)
![]() |
| 圖A12:大椎穴。(資料來源:醫砭) |
35、抹胸腹
左手搭右肩膀,右手搭左肩膀,交叉下來,經胃、腹、肚臍、小腹算㇐次,雙手交叉前後交換,若有若無各做 9 次,可增強腸胃機能。
36、搓腎俞穴
雙手心搓熱按摩腰部腎臟 18 或 36 次。可補強腎臟。
![]() |
| 圖A13:腎俞穴。(資料來源:醫砭) |
37、搓膝蓋
手心搓熱全掌在膝骨,在鶴頂穴,及足三里穴處上下來回搓摩 18 或 36 次。可預防感冒,關節痛諸症,治風濕及止痛等。
![]() |
| 圖A14:鶴頂穴。(資料來源:醫砭) |
![]() |
| 圖A15:足三里穴。(資料來源:醫砭) |
38、拍打膝蓋膝骨及小腿
拍打膝蓋、膝骨及小腿肌肉,以鬆弛小腿。
39、拍打三窩㇐溝
(排毒功效) (拍八虛)
腋窩:左手舉高,用右手掌拍打左腋窩 9 次;再換右手舉高,用左手掌拍打右腋窩 9 次 (肝)。
肘窩:左手抬平,手心向上用右手掌拍打左手肘 9 次,再換右手抬 平,手心向上左手掌拍打右手肘 9 次 (心肺)。
腹股溝:膝蓋微彎,身向下蹲,用兩手刀拍打左右腹股溝各 9 次 (脾)。
膝窩:膝蓋打直,身向前彎,利用兩手掌拍打左右膝蓋窩各 9 次 (腎)。
40、踢小腿肚
內肩齊,提右腳腳背拍打左小腿肚,再換提左腳腳背,拍打右小腿肚,交叉拍打計 18 次。使小腿有力。
41、白馬捲蹄
左腳由腳尖-腳心-腳腕往後上方捲,至腳心朝上,同時膝蓋與身體平(不可往前),後放下,換右腳左右計 18 次 (迅速降血壓)。
42、眼球運動
眼睜圓平視,頭不動,眼球左轉右回 9 次,閉眼休息 5 秒,睜眼右轉左回 18 次,閉眼休息 10 秒,然後睜眼平視遠方,眼皮、眼球不動,不眨眼 15 秒。可強化眼球機能,增強視力。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頭不動左一右二、閉眼休息、睜眼凝視遠方一點)
43、翻踝骨
頭不動,身體保持正直。
外翻:左足上提外翻,眼睛尾看外踝骨,右足亦同,左右各做 18 次。
內翻:腳底不過中心線,左右各做 18 次。
外翻屬於胃經;內翻屬脾經。
44、提膝甩手
用手提膝踏步,全身平和活動手腕,可使心情開朗,安定氣血。
①先原地甩手,對甩數次後再接甩手踏步。
②甩手踏步:向左默數 1.2.3,每數㇐次轉 30 度,三次共 90 度,再向右同法,左右轉三次後,原地對甩。
③原地對甩:腳不動,由左手心默數 1~18,再由右手心默數19~36,兩掌心合起來由 36 倒數至 1,停不動,感受體會慢慢放下。
45、左右轉
手不動,全身放鬆,用內胯左右轉,感受體會。
46、調和呼吸
兩手握虛拳,身體慢慢向後仰,同時兩拳慢慢鬆開,吸氣;再慢慢向前俯,兩手慢慢握拳,吐氣。氣順心平氣和,五臟舒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