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之道初探-五、外丹功的機理-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

外丹功之道初探,五、外丹功的機理,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文章很長,請耐心閱讀,必有所得。

回本文目錄

五、外丹功的機理

由於人一生下來就進入到後天,就會依循四時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循環,其中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損殺,簡單來說就是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或者可說是「有生就有滅(死)」的現象中,這就是所謂的「順生人」,代表人一生「生老病死」的一個過程,而這一個過程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行五運、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事萬物這一個衍化的順序,此一順生的機制是一個有生有滅的機制,所以順生為人的機制代表的是人最終將會死亡,而且是必死無疑

但人們當然都希望長生不死,那麼如何長生不死呢?簡單來說,就是「改順為逆」,亦即人本來是依照「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順序來運作的,那麼直接逆向倒過來不就好了嗎?亦即,「合四象為兩儀,合兩儀返太極,令太極回無極」,這個無極就是不生不滅的境地,就沒有生死的現象,就是所謂的長生不死的境界,而無極可類比為佛家的回歸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這個倒過來煉的情況在道家稱為「逆生仙」,也就是成仙的意思

「順生人、逆生仙」的說法,目前所查到的資料來源包括,《呂祖全書》之《後八品仙經》第五章《養氣品第五》中說:「逆則成聖,順則生人。」,《呂祖全書》之《參同經》第十四章《葆守真元章第十四》中說:「丹書曰:『順則人,逆則仙。』」;以及張三丰在《無根樹》中說:「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等典籍皆有提到此一說法。

我們練丹功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成仙,要長生不死。但要成仙是要經過一些必要的階段,以我們外丹功而言,就是依序來練外丹操、外丹功、以及內丹功

我們練的外丹功,是在練我們這個人身,而人身也是由太極生兩儀開始衍化出來的一個小宇宙,自然也具備天地日月等象,所以人身也是一個橐籥(風箱),可直接類比於天地日月所形成的橐籥(風箱),這也意謂者,天地日月所形成的陰陽消長特性,在人身這個小宇宙中也同時具備,也就是天地日月之機在人身也同時具備,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上述的章節中,特別依序說明天、地、日、月、四時、五行、對應到人身五臟、五臟之間氣液相傳,以及經脈的原因,亦即,上述的章節就是在依序說明是如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如前所述,外丹操是鬆筋活骨,外丹功是却病延年,內丹功是進道通神。《呂祖全書》第二十九卷《修真傳道集》中的第一章《論真仙第一》中提到,人們因為「走失元陽,耗散真氣,氣弱則病老死絕矣」。也就是因為人們的貪嗔癡慢疑、七情六欲、煩惱習氣導致「走失元陽,耗散真氣」,讓身體與心理耗損嚴重。所以我們練外丹功,就要先修補身心,回復健康,如此才能開始真正練金丹大藥,這個修補身體的階段稱為築基煉已,就是包括外丹操與外丹功的階段,外丹功此一階段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要能夠發動先天炁

而修補身體並能發動先天炁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要能「熱降水升」,亦即要能讓「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可參閱本文中《心腎相交》章節的詳細說明。

那麼先天炁是如何被燃起被發動的呢?

《增補本》,第18~19頁指出:肺部呼吸下達氣海即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再下至海底關元穴(在臍下三寸),此穴乃「元陽元陰交關所也」,若以外丹功之立論,肺息至海底是為元陽(天陽),而元陰是內息,內息是先天氣,元陽至關元穴引燃元陰其火候還不夠,藉兩足心湧泉穴踏地(湧泉穴屬腎經),使足心之氣上循內踝入鶴口(膝蓋骨正中),與陰谷穴(足少陽腎之脈)相交,此穴在膝下曲膝之間,上循入會陰(大小便之間)穴奔關元穴與元陽元陰合流,至此先天氣引燃,乃使二手十指蠕動,而肱(小臂)而肩而胸幹、脊骨、腰胯、兩腿,先天氣在週身串流,使全身三百六十骨節,節節柔和,八萬四千毛竅,竅竅豁通,筋絡鬆綿,氣血舒暢流轉不滯,疏經暢脈,可以養生,却病延年之功也,再進而求還精攝氣而達平地之仙,所以益壽健埃有過於外丹功者。

上述的外呼吸肺息的元陽、內息的元陰,以及由足底而上之氣,三者會聚在海底關元穴,就會引燃先天炁。這個肺息往下降就是屬於「熱降」。(此處的元陽是指肺息而言,並非是指腎藏中的元陽,可能是因為參考的資料來源不同,因而使用的不同用語)

《增補本》,第149頁指出:先天炁未起時,預備式自然調和五臟之炁(金肺、心火、腎水、木肝、士脾)漸歸於源(小腹)而達腎脈極底(足心),以自然之息引元陽(腎氣)而升於胸腹,分及上肢,下行於梢(兩手),復上行生真水(液),真水生真炁(先天炁),真炁流貫全身,身心健康,去疾延年而自然獲得矣。

《增補本》第10~11頁之《外丹功淺說》指出:氣息下沉關元穴(此穴在臍下三寸,醫經云:「關元穴乃元陽元陰交關所也」)。此時如同打開按扭,燈光明亮了。換一句話說,就是利用外呼吸(鼻孔)逐漸下沉,注入小腹與關元穴相交。西醫云「氣從鼻入,其管入肺,歷心系,循背脊以下入腎系,又從腎系,達連網,以至於臍下」。外呼吸,吸入者氧氣,稱為天陽屬火也,歷心系而引心火而並下,下至臍下即氣海也,氣海即下丹田,丹田再下即關元穴也,關元穴位置正在膀胱上,將吸入天陽之氣合心火下至氣海,乃蒸動膀胱之水,化而為氣,在口舌臟腑之中則為津液。外出皮毛以潤肌膚而為汗,如老人溺多,則膀胱化氣少而水質多,壯者則溺少,化氣多而水質少。天陽注入氣海引發關元穴化氣多,所謂先天氣也,先天氣燃,如同微波而至十指蠕顫。引燃先天氣,串流週身,週身穴道,竅竅亨通,血不蹇澀,氣不停滯,舒筋骨,活血脈,此係外丹功之妙藥也。由鼻孔吸入天陽之火(氧氣)是為外呼吸,簡稱「外」,「丹」指「先天炁燃起」,見於十指蠕顫,循肱、肩、軀幹、下肢、普及全身,如同電波串流,全身皆被灌溉,功畢心身爽快,精神為之一振。

上述張志通大師在《增補本》中有關於如何發動先天炁的說明,其關鍵點都在於「熱降水升」,亦即要透過外在肺息的氧氣先通過心臟之火,讓熱氣往下降至下丹田底端的關元穴,並與元陰的內息與由足底上升之氣,共同燃燒出先天炁,或是去薰蒸膀胱之水來化氣(就是先天炁)。雖然張大師所述的內容看似只提到心火與肺息下降,沒有提到腎水上升,但是心火一但到達下丹田底端的關元穴,其位置就在腎臟腎水下方,就形成水在上火在下的水火既濟的現象,等同於達到熱降水升的效果。讀者可再參悟本文中《心腎相交》章節的詳細說明。

而且上述修補身體並發動先天炁的方式,是利用後天來修煉回歸先天的,亦即要透過外息的氧氣,來發動燃起先天炁的。而且是一個後天氣(氧氣)慢慢變少,先天炁慢慢變多的一個過程,亦即,一開始全身皆是後天氣,慢慢的當先天炁發動後持續的修煉,則身體內的後天氣慢慢變少,先天炁慢慢變多,這也代表,先天炁的品質與數量都提升變多的一個過程,這也隱含,我們練功時,在先天炁發動起來之後,身體同時是存在後天氣與先天炁的,只是當功境不同時,兩者的比例也是不同的,當然最好是先天炁的品質與數量佔的比例愈高愈好。

上述特別擷取登載張大師對於如何發動先天炁的原理,目的是希望丹功同道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去體會發動先天炁的過程,必定會有所收獲的。

所以「熱降水升」、「心腎相交」是發動先天炁的原理,那麼在實際執行時要如何動作來配合呢?其動作的要領就是大家耳熟的:「身鬆、心靜、呼吸自然」

「身鬆」就要像宜蘭林傳松前輩所說的:「鬆到底、鬆到裡、鬆到透」。鬆到底就是從頭到腳全部都是鬆的,鬆到裡就是由皮膚到五臟六腑通通鬆,而無處不到叫作鬆到透。所以要感覺到全身就像氣球一樣裏面空空蕩蕩的,讓氣可以灌進來。所以各個關節,特別是肩膀、手肘、手腕以及兩胯的關節一定要放鬆;而且小腹丹田也一定要放鬆放空,氣才能進入丹田(所以肚子太胖的人最好要減肥)

而且身鬆也包含「架正」,也就是全身的骨架或功架要中正,不可歪斜,不可以軟掉了,所以胸口不可以內縮或外凸,手指要儘量鬆而直不要彎曲等。而且「架正」也包括四正:頭正、眼正、心正、身正

「心靜」就是不可以有雜念,不要胡思亂想,心要定下來,要收神,心神要收回來,眼神不要亂飄,猶如人定一般,且要凝神、要專心

「身鬆、心靜」要做到《道德經》上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是要:「虛極、靜極」,先天炁自然生起

「呼吸自然」其實是一們大學問。一般而言,我們外丹功要儘量將氣吸到下丹田的小腹,所以基本上是以腹式呼吸為主,其實就是在進行吐納,但是不能用力的進行腹式呼吸,而是要輕輕的吸、輕輕的呼,最終要能達到很自然的呼吸深長的情況。

在功架上,我們一般整套要練的功架是:漢導引、外丹功十二式、附功,各功架的名稱與練法,請參閱相關的文章說明。而且在練漢導引與外丹功十二式的時候,都要全程保持「身鬆、心靜、呼吸自然」。而且以練功的階段目的而言,要先練外丹操以達到可以「體抖」,能夠鬆筋活骨;接著練外丹功以達到可以「炁抖」,亦即先天炁以被發動起來,接著要將先天炁的量與質(純度)提高;接著才練內丹功,用高純度的先天炁為三昧真火來修煉金丹大藥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相關網站

張志通大師獨立文章列表

丹功同道個人文章心得分享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