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部按摩-外丹功附功(按摩功)彙編
一、頭部按摩,外丹功附功(按摩功)彙編,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述,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彙編,2025.11.18 發行。
〈回到目錄〉
一、頭部按摩
一-01、洗臉
動作:先將手心搓熱,哈一聲(到手心),再用(劃)圓圈旋轉按摩臉孔,額頭、臉頰都洗到,使臉皮發熱後,雙手慢慢放開。
功效:可增強眼力、治青春痘、眼斜嘴歪。洗臉後,臉孔會發熱,尾閭、脚心亦有感覺,臉上發光,由小擴大,臉上有紅光普照,晚上如果熄燈時,臉孔有光,會發光可避(驅)邪氣,如有車禍(災難)發生時,亦可避難。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一-02、梳頭髮(梳髮根)
動作:
梳頭髮一:兩手手心搓熱後,十指張開梳頭髮(手指深入髮內),由前髮際至後髮際,共卅六次。
梳頭髮二:雙手搓熱,用手指、指肚、手心接觸法,由額前往頭頂上梳,往後梳落下過玉枕時,左、右手中指、食指二指同時按壓玉枕一下,順著耳背壓下再從耳後滑下,大拇指由下巴滑出來,滑到下額(天突穴),二手大拇指合併,叫做陰交會。
功效:精神好,可防止中風,可改善頭風、偏頭疼症狀(早晚各梳一O八次),使頭腦清爽、頭髪有光澤、避免掉頭髮。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編註:有些場地將「梳頭髮」稱為「梳髮根」。)
圖1-01:玉枕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玉枕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在後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腦戶)旁開1.5寸凹陷處,與枕外隆凸上緣相平,當天柱直上2.5寸。此穴功效:祛風、明目、清神。 圖1-02:天突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依中醫資料,天突穴屬任脈,位於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此穴功效:平喘,利氣。一-03、按摩天庭
動作:雙手中指按摩天庭(眉毛上面額頭),左為日(陽),右為月(陰)。
功效:煉魂魄,按摩一下,屬平常,第二下,脚趾發熱,第三、四、五、六下後,脚趾、脚心、脚跟都發燙,煉陽蹻脈起,大有幫助。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編註:有些場地將「按摩天庭」稱為「按摩額頭」。)
一-04、攢竹穴(眉端)
動作:左、右手大拇指頂著下巴,用兩手中指肚按摩眉端攢竹穴九次。
功效:活絡眼睛週圍之血液、預防視力不足、視力減退、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防止患鼻竇炎等。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03:攢竹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攢竹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在面部眉頭陷中,當眶上切跡處。此穴功效:祛風、泄熱、明目。 圖1-04:攢竹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05、絲竹空(眉尾)
動作:左、右手大拇指頂著下巴,用兩手中指肚按摩眉尾絲竹空穴九次。
功效:活絡眼睛週圍之血液、預防視力不足、視力減退、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防止患鼻竇炎等。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05:絲竹空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絲竹空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位在面部眉梢後凹陷處。此穴功效:疏風,明目。 圖1-06:絲竹空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06、睛明穴(內眼角)
動作:左、右手大拇指頂著下巴,用兩手中指肚按摩內眼角睛明穴九次。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1-07:睛明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睛明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當上瞼部眼眶內側緣與眼球之間空隙部。此穴功效:疏風,明目。 圖1-08:睛明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07、瞳子髎(外眼角)
動作:左、右手大拇指頂著下巴,用兩手中指肚按摩外眼角瞳子髎穴九次。
功效:鼻腔(孔)舒服,後腦勺(玉枕)會熱。活絡眼睛週圍之血液、預防視力不足、視力減退、近視、角膜炎、視神經萎縮、防止患鼻竇炎等。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09:瞳子髎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瞳子髎穴屬於足少陽膽經,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眼眶外側緣處,閉眼,當外眼角紋頭盡處。此穴功效:祛風,泄熱,明目。 圖1-10:瞳子髎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08、揉眼皮(燙眼皮)
動作:雙手大拇指背放在嘴巴前哈一口氣一聲,再搓指背熱後,(閉眼)輕擦眼皮不使力,左1、右2數擦18次。
功效:預防眼疾、恢復眼睛疲勞。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編註:有些場地將之稱為「燙眼皮」)
一-09、揉眼球
動作:雙手大拇指背放在嘴巴前哈一口氣一聲,再搓指背熱後,閉眼輕輕揉眼球不用力,閉眼用眼球(內視)看九次,連續做二回,然後眼睛慢慢張開,低頭看地上(內呼氣)炁會落到湧泉,腳心會發熱,再慢慢抬頭往上看(內吸氣),把腎氣提上到百會。
功效:此法是鍊眼力與腎氣。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一-10、按摩眼眶(劃眼眶)
動作:移兩手中指肚於兩內眼角間靠近眉心,閉眼,開始順著下上眼眶輪轉循環按摩下眼眶、上眼眶,按摩用左右中指肚,先向下眼眶循轉向上眼眶,仍返靠近眉心是為一週次,連續做九週次後睜眼。
功效:由內眼角往下劃到外眼角,走陽經到百會。由外眼角劃上到內眼角,走陰經。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1-11:眼眶。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一-11、鼻柱/鼻樑(逗鼻樑)
動作:兩拇指托住下巴,移兩手中指肚於鼻柱上,兩眉之間,術稱「眉心」,兩中指肚,順著眉心於鼻柱兩旁,住下按摩至鼻翼(左右鼻孔兩旁部位),輕按鼻翼三下,再由鼻翼,往上按摩,往返算爲一次,計九次數。
功效:使鼻孔部位四週肌肉,血液循環, 增加鼻孔通暢(肺呼吸於鼻),大小腦、呼吸道舒服。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編註:有些場地將之稱為「逗鼻樑」)
圖1-12:鼻柱。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 圖1-13:鼻柱/鼻樑。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12、禾髎穴
動作:移兩手中指肚於左右鼻孔下,計按摩九次。
功效:可舒暢鼻塞、暢通呼吸、使眼睛有神。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14:禾髎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禾髎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與水溝穴相平處,當水溝旁5分,上頷骨尖牙窩部。此穴功效:開關通竅、治鼻炎、面神經麻痺。 圖1-15:禾髎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13、壓人中
動作:壓人中九下。每天(睡前)各做九下。
功效:可讓大腦(額頭)清醒、不暈,開大腦,大腦會舒服。頭暈目眩、三秒鐘有效。救人,救自己。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1-16:人中位於鼻下凹陷部位,其中有水溝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水溝穴屬於督脈,位在面部上唇人中溝正中線上1/3折點處。此穴功效:開竅,醒神,升陽,消腫,利腰脊。一-14、燕口穴
動作:移兩手中指肚於兩口角燕口穴(嘴角旁一指寬),頭稍仰,相對按摩各九次。
功效:可疏導腸、脾。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
圖1-17:燕口穴與地倉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依據中醫的資料,燕口穴是經外頭頸奇穴,位於面部口角之外方赤白肉際處,皮膚與口粘膜移行部,近地倉穴;此穴功效:狂亂罵詈,小兒痙摩,小兒大小便不通,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地倉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位於口角旁4分,目中線上,此穴功效:祛風邪,通氣滯,利機關。 圖1-18:燕口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15、承漿穴
動作:移兩手中指肚於下巴正中承漿穴,對準鼻頭,兩中指肚相擠一點,按摩九次。
功效:可舒暢心胸,可煉聽力(隔牆可聽到聲音),聽力越聽越廣。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19:承漿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承漿穴屬於任脈,位在面部下唇中,頦唇溝正中凹陷處。此穴功效:疏風,利口齒。 圖1-20:承漿穴。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張大師示範。一-16、耳屏新眼穴
動作:兩中指肚順著下巴頦往顴骨往上點線按摩至耳屏(心眼穴(新眼穴)、聽宮穴),兩中指肚對著按摩各九次。
功效:可治耳鳴。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21:耳屏部位、新眼穴。資料來源:重繪自《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依中醫的資料顯示,耳屏,相當於外耳孔(即外聽道,俗稱耳洞)前面的小球狀突起部份,而靠近耳屏的相關穴道,主要是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然而目前現代中醫的網路資料卻無法查到名為心眼穴或是新眼穴的資料,但中國所出版的《耳朵名稱與定位》標準,在耳穴全圖中,確有出現「新眼」的名稱。 圖1-22: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其中,耳屏,相當於外耳孔(即外聽道,俗稱耳洞)前面的小球狀突起部份。耳門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聽宮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聽會穴屬於足少陽膽經,此三穴皆能治耳鳴,令耳聰。在張口時,此三穴位於耳屏旁之凹陷處的上、中下的位置。一-17、太陽穴
動作:兩手中指(或中、食指併攏)按摩太陽穴九次。
功效:可治耳鳴、使腦袋舒服。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23:太陽穴。屬於經外頭頸奇穴,位於眉梢(眉尾)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1寸(大拇指橫寬)的凹陷處。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此穴功效:偏正頭痛,高血壓頭痛,血管性頭痛,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眼底出血,青光眼,青少年近視眼,麥粒腫,中心性視網膜炎,眩暈,感冒、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目疾,牙痛。一-18、拉耳垂
動作:用雙手大姆指、食指拉「耳垂」九次。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一-19、彈耳輪
動作:用雙手中指肚彈動「耳輪」九次。
功效:可降肝火、使五臟舒服,心平氣和。
(資料來源:《外丹功圖解(教育部版)》,《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一-20、搓揉耳朵
動作一(抓整個耳朵):搓揉耳朵(上、下、內、外)九下。
動作二(洗耳朵):二片耳朵用掌心用力搓。
功效:可治耳鳴、耳聾、可治各種耳疾,防耳疾早晚做、並可平衡腦(雙眼部)。可降肝火、使五臟舒服,心平氣和。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編註:有些場地會喊口令:抓整個耳朵)
圖1-24:耳朵反射區與全息圖。改繪自中國《耳穴名稱與定位》與網路資料。依資料顯示,《黃帝內經》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又,西元1957年法國醫師諾吉爾(Paul Nogier)發表了「胚胎倒影耳穴圖譜》,將人體各臟腑與各部位對應到耳朵各部位。因此按摩整個耳朵,就等於按摩身體各臟腑、穴道與各部位。一-21、打玉枕(鳴天鼓)
動作:打玉枕(即左、右三指,手鳴天鼓)。
功效:防止中風,治耳疾、防止腦退化(恢復記憶力)。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1-25:玉枕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玉枕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在後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腦戶)旁開1.5寸凹陷處,與枕外隆凸上緣相平,當天柱直上2.5寸。此穴功效:祛風、明目、清神。一-22、敲百會
動作:左手二、三、四指併攏輕敲百會九次。
功效:可提神醒腦、散頭熱、去心火、降血壓。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1-26:百會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依中醫資料,百會穴屬督脈,位於在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此穴功效: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 圖1-27:百會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一-23、眼球運動
眼球運動一:
動作:(1)雙眼平視,頭不動、左右運行來回看9次。(2)閉眼5秒鐘。(3)眼睛不動定神看遠處十八或二十一秒(可反復做)。
功效:練平衡感,順便可帶動腦門運行。
眼球運動二:
動作:(1)眼睜圓,眼珠左轉右回九次。(2)閉眼五秒鐘。(3)再睜圓,左轉右回九次。(4)眼睛不動定神看遠處18或21秒(可反復做)。
功效:閉眼,眼球左、右來回轉,可治療頭暈。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一-24、伸舌頭
動作:伸舌頭(舌尖)九下,兑心口窩(鳩尾穴)。
功效:治心疾,又可恢復疲勞。心開竅於舌,可使心臟有收放之感,可治心臟疾病。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1-28:鳩尾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鳩尾穴屬任脈,位在上腹正中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此穴功效:清神,寧心,利膈。
一-25、攪舌根
動作:嘴閉,用舌根內運轉(左轉、右轉各數圈),慢慢會生口水出來,然後再慢慢嚥下,亦叫心法。
功效:生口水,可降火氣。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編註:有些場地亦稱為「攪黃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