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部按摩-外丹功附功(按摩功)彙編
二、手部按摩,外丹功附功(按摩功)彙編,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述,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彙編,2025.11.18 發行。
〈回到目錄〉
二、手部按摩
二-01、洗手(手三陽手三陰)
動作:(1)先將兩手手心擦熱,(2)再兩手互洗(手心、手背),(3)再用右(左)手掌搓擦左(右)手胳膊(稱洗手)。
洗手一(不過肘):由手背搓擦到手肘(肘後飛金晶),翻腕再搓手臂內側回到手心、手指。左、右各作3(或6 、9)次。
洗手二(過肘):由手背搓擦過手肘(到肩膀),翻腕再搓手臂內側回到手心、手指。左、右各作3(或6、9)次。
功效:做左邊時,身體左半邊舒暢,做右邊時,身體右半邊舒暢,做完後全身舒服(心包、三焦經)。炁到手胳膊,二臂舒服,可醫治五十肩痛、五臟也舒服。將汗擦入毛細孔內,可以滋潤肌膚、消除疲勞(精神懶散)、散體熱。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編註:有些場地將「搓手心」稱為「搓手」,將「搓擦手背」稱為「揉手」,將「洗手」稱為「手三陽手三陰」,因為從搓手背(手臂外側)往上時走的是手三陽的路徑,翻腕往回搓手臂內側時,走的是手三陰的路徑。)
二-02、合谷穴
動作與功效一:右手大姆指壓左手合谷穴,餘四指握拳墊下,按摩九次,可使大腦舒服。
動作與功效二:左手大姆指壓右手合谷穴,餘理指握拳墊下邊按摩九次,可使小腦、前後胸、背部舒服清爽、癒背部酸痛。
動作三:急救:血壓下降、緊急中風者,腳尖立起、跪著按合谷穴,先左而右,按壓九下後,立刻送院治療。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2-01:合谷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此穴功效: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和胃通腸,調經引產。二-03、壓虎口
動作:壓虎口(不是合谷穴)。
功效:全身筋絡開而舒服。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2-02:虎口。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虎口穴屬經外上肢奇穴,位在手大指與食指掌骨間相連之手掌緣,名為虎口,穴當其處,故名虎口,亦即位於手背部,大指與食指指蹼之間,將手握起,從第一掌骨小頭高點至第二掌骨小頭高點連線之中點處。此穴功效:心痛,肩痛,眩暈,失眠,盜汗頭痛,煩熱,唇緊,牙痛,扁桃體炎。二-04、中渚穴
動作與功效一:右手姆指、中指對壓左手第四、五指骨縫間(中渚穴),找好掌背穴位後以姆指對換位置,餘四指墊在下邊,左手手心向下平伸右側,姆指按壓計九次,可使膀胱舒暢。
動作與功效二:左手同上計九次,可使內腎、肝臟,脾臟舒服。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圖2-03:中渚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中渚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在手背第4~5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當手背第4~5掌骨間隙的前1/3折點處,尺側與後溪相平,掌內與少府相對。此穴功效:泄熱、聰耳。二-05、手腕關節
動作與功效一:右手姆指、中指對壓左手腕關節(大指在陽谷穴,中指在神門穴上)九次,可使胸部、大小腦舒適、降血壓,兼理打嗝不止。
動作與功效二:左手姆指、中指對壓右手腕關節(大指在陽谷穴,中指在神門穴上)九次,可使膀胱、男同道外腎、攝護腺、女同道胞宮舒服、益糖尿病,患者睡前可再做一次。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二-06、心臟穴道
心臟穴道(郄門穴):
動作:左手前伸手心朝上手指攤開,以右手姆、中指拉開量心臟穴,中指按在手腕第二道横紋上(大陵穴)與大姆指成一直角線,姆指位置即為心臟穴(郄門穴),量妥穴位後四指轉握肱下(手肘背下),右手姆指壓左手心臟穴九下。(右手與左手同)
功效:壓左手心臟穴,左心房、心臟舒服;壓右手心臟穴,右心室(房)舒服。心臟病患者,睡前再做一次。
(資料來源:《世界丹功宗師張志通大師箴言集(一).外丹功穴道按摩說明》)
內關穴(傳統中醫心臟穴道按摩):
動作:左手提起彎曲 90 度在左身側,掌心向上,五指鬆弛,提右手拇指在上壓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約兩寸(約三指幅寬)處),2、3、4、5 指在下,9 次後換右手。
功效:寧心、安神、和胃、寬胸、降逆、止嘔。 (資料來源:醫砭)
二-07、手肘
動作:
左手上舉垂直,用右手中指(放在肘下),大拇指放在肘內(上鶴口),大、中指同時壓手肘(內外肘),再用右手心搓左手肘(逆時鐘方向轉)。換手,右手上舉垂直,用左手中指(放在肘下),大拇指放在肘內(上鶴口),大、中指同時壓手肘(內外肘),再用左手心搓右手肘(順時鐘方向轉)。
功效:腳心(湧泉)有感應(發燙)。可治肝病。搓手肘數圈後,胃、胸開朗。身體兩脇往胸前,心、肺、胃等臟都會舒服。可提神、恢復疲勞。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編註:手肘內面外側(大拇指那一側)中,包括曲池穴;手肘內面內側(小指那一側)中,包括小海穴、少海穴;當右手大拇指按壓左手肘內面外側之肘上時,會按壓到曲池穴,當右手中指按壓左手肘內面內側之肘下時,會按壓到小海穴、少海穴。)
圖2-08:曲池穴、小海穴、少海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曲池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此穴功效: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小海穴屬手太陽小腸經,位在肘內側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當肱骨內上髁後尺神經溝中,旁距肘尖(尺骨鷹嘴)約5分許;此穴功效:散太陽經邪,通小腸熱結、祛風氣、清神志。少海穴屬手少陰心經,位在肘內側,屈肘時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此穴功效:疏心氣,清包絡,寧神志,化痰涎。二-08、大姆指對心口窩
動作:左手大拇指對正心口窩(手心向下)右手放在右腿邊(似托天按地)。換手,右手大拇指對正心口窩,左手放在左腿邊。
功效:自己感受看看。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編註:外丹功中,胸口通常指的是兩乳間陷中處的膻中穴)
圖2-09:膻中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膻中穴屬任脈,位在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此穴功效:利氣,寬胸,催乳。在外丹功中,膻中穴屬於中丹田。二-09、按摩手心
動作與功效一:左手伸出手心向上,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肚在左掌下,右手大拇指壓左手心(勞宮穴),慢慢脚跟、脚心溫暖發熱。
動作與功效二:右手伸出手心向上,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肚在右掌下,左手大拇指壓右手心(勞宮穴),膝蓋溫暖。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2-10:勞宮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在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的掌中紋處,握拳屈指時當中指端所指處;此穴功效:瀉心火、清血熱。二-10、壓無名指第一指肚
動作與功效:右手大指壓左手無名指第一個指肚(接近手心),腎臟會開。左手壓右手無名指第一指肚,心窩開朗。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1、大指壓中指
動作:用右手大指、中指肚壓左手中指第一個關節,再用左手大指 、中指肚壓右手中指第一個關節,左右交換做。
功效:補心虛、腎虧、小便也會順暢排解。十指柔軟靈活、心臟、二脇舒服。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2、壓五指尖
動作:捻壓五指尖,先由左手大指頭開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左、右五指交互做三次。
功效:全身經絡舒服。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3、肩井穴
動作:左(右)手握拳立起來。用右(左)手食、中指二指,按摩轉腋窩邊的肩井穴,左右各九次。老人家有感身體渾身不對勁時就多做。
功效:全身舒暢,心情開朗。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2-11:肩井穴。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位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亦即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張大師在《報載錄》中亦說:此穴在肩胛與鎖骨中間缺盆上,俗稱肩窩);此穴功效:利肩臂,平氣逆,下乳,催產。編註:想像肩井穴是「井口」,湧泉穴是「井水」的源泉,透過上下呼應的方式,可來調節全身氣血的平衡,俗稱,肩井通湧泉。二-14、抬手肘
動作:身體立正,左、右手心交叉,搭在右、左肩上,雙手肘頭慢慢抬高與肩平(配合內呼吸法)。
功效:對老人家小腹圓柔、婦女白帶消除。雙手肘放下原位後,腰帶、脾臟舒服。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5、單手拉轉
動作:右(左)手交替搭在左(右)肩上,左(右)手(單手)單邊轉手肘,(如拉黃包車)。
功效:肘後飛金晶,治療五十肩。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6、手臂前後運轉
動作:雙手心相對與腰齊,運轉手臂動轉,肘後飛金晶,前後運轉,如拉黃包車(拉洋車)。
功效:對膝蓋、脊骨、尾閭、兩胯、心臟(胸)舒服。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7、蹲身雙拳著地
動作:立正姿勢,雙脚跟合併,雙手掌握拳,直腰蹲身,雙拳著地於兩脚側邊後,復正再起立,連續做三次。
功效:煉踝、膝、胯骨有力。多做老人脚踝、膝蓋有力。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8、搓手
動作:雙手背合併(手心向外)手指朝上放在胸前,手背上下摩擦熱。
功效:肺、支氣管舒服、胸部舒暢。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19、搖晃手臂
動作:右手心托著左手肘,左手心立掌向前,左手向右左兩邊搖撼(先向內,再向外,數九下),再交換手做。
功效:邊數、邊搖曳、慢慢小腹會空虛,可治療糖尿病、婦女赤白帶、膀胱無力、瀕尿或小便解不下來。可增強膀胱機能。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20、翻手掌(轉手腕)
動作:雙手心向上平舉放在左右兩邊,左(右)手腕,翻轉一圈手心仍向上,左右手交替做,多做,手心馬上有感熱氣。(大師在體育場常邊走邊翻手掌)
功效:手心馬上有感熱氣,對眼睛好。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二-21、轉肘帶動尾閭
動作:右手提上,右手心搭在左肩膀上,左手伸在左腰,然後,右手肘慢慢旋轉,同時尾閭也帶轉,交換手做。
功效:可治療坐骨神經痛(不用吃藥、開刀)三個月後,減低疼痛,連續做一年就會全安。
(資料來源:民國82至84年北區傳功紀要)
圖2-12:長強穴(尾閭)。資料來源:改繪自醫砭。長強穴屬督脈第一穴,督脈為陽脈之長,脈氣強盛,故名,別名龜尾、尾閭,因穴近尾骨而名;此穴功效:鎮痙、提肛、止瀉、通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