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丹功之道初探-四、天地日月五行人身之機-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

外丹功之道初探,四、天地日月五行人身之機,西屯區,正覺堂班,廖本洋,2022.07.25。文章很長,請耐心閱讀,必有所得。

回本文目錄

四、天地日月五行人身之機

四-01、天地之機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象元第二十五》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丹功祖師們所創立的丹功原理原則,就是老子《道德經》上述所說的內容與原則。因此,我們要先知道何謂天地之道,其所包含的機理,亦即天地之機為何,如此,才能進一步瞭解人是如何法地、法天、法道的。

那麼「道」是什麼呢?若以字義上來說,道指的就是道理、原理。那麼又是指何者的道理與原理呢?此處要探討的是「宇宙的道理與原理」,也就是要探討宇宙形成與運作的道理與原理。在古代是用「道」這個字來代表宇宙形成與運作的原理,也常用「機」這個字來表示之;「機」者,機制也、機理也;而現代常用「系統」這個詞來代表某一事物形成與運作的原理,合理推測,「系統」是英文字 system 的音譯詞,亦即「系(sys)」、「統(tem)」,所以也可以用「系統」來表示「道」,所以,道、機、系統,三者可視為是同義詞

那麼宇宙形成與運作的核心關鍵內容是什麼呢?《周易繫辭上》說的非常簡單扼要及透徹,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宇宙天地日月萬事萬物形成的根源在於宇宙有了陽陰,進而陰消陽長、陽消陰長,陰陽相交等循環作用,所以才產生了天地日月萬事萬物。所以以下的各種論述,都是與「陰陽」有關,是以陰陽為核心關鍵的。而且道家常用易經的太極、兩儀(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項目來描述整個宇宇形成與運作的原理,亦即,道家常用易經來描述「道」

此處主要是先依據《呂祖全書》第二十九卷《修真傳道集》(又稱《鐘呂傳道集》)第三章《論天地第三》、 第四章《論日月第四》、第五章《論四時第五》,以及《靈寶畢法》第一章《匹配陰陽第一》的說法來說明的。

首先,依據《列子》中之《天瑞》篇中所述,道家講宇宙開始之初分成「四太」,分別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其後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說了一句「從無極到太極」,所以四太之後又增加了下一個階段為「太極」,所以道家講「五太」,是從無極過渡到天地生成之前的五個階段。而《呂祖全書》中《靈寶畢法》第三章《交媾龍虎第三》指出:「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無。太無之中。而有太虛。太虛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質。太質者。天地清濁之資也。其質如卵。而玄黃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此一說法也可當作是一個參考。

太易又稱為無極,是指完全空無,炁尚未出現的階段;太初是指炁(稱為先天一炁)出現了,但無形無質的階段;太始是指形出現了,而人的感官仍無法察覺,但無物質,所以是有炁有形但無質的階段;太素是指原始物質出現了,但未成體,所以是有炁有形有質的階段;太極是指內有陰陽但是陰陽未分的階段

而太極之後的下一個階段則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八卦生萬物,亦即分陰陽之後,天地就開始慢慢衍化產生了

兩儀就是指陰與陽;四象分別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太陰之精(水之精)為月,太陽之精(火之精)為日;五運是指木、火、土、金、水(此為順生;金、木、土、水、火,此為逆剋),也就是指五行;六氣此處是以陰陽的多少之程度來分的,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則可對應至人身的手足三陽與三陰經脈);八卦為乾、震、坎、艮、坤、巽、離、兌

那麼在人眼可視的範圍內,一個宇宙長的像什麼樣子呢?對於我們人們而言,宇宙包括了天、地,日、月,星、辰。若以現在的自然科學來描述,「地」指的就是生靈萬物居住的「地球」;「天」指的就是包圍地球的大氣層;而天的頂端(天頂)與地球水平面的距離為八萬四千里,此處的「里」是古代的距離單位,我們不必太計較到底換算成現在的距離單位為何,只要知道是一個蠻遠的距離即可。 

那麼為什麼會有大氣層的天,以及地球呢?這就是宇宙分離出陰陽的結果。陽具有清輕向上升的特性,陰具有重濁向下降的特性,所以當宇宙由太極生兩儀分出陰陽之後,清輕的陽氣就向上升到天頂,而重濁的陰氣就向下降並彙聚成土地而形成「地球」

而且更特別的是,向上升的陽氣,而且是高純度的陽氣彙聚在一起成為一個赤熱的火團,此氣在四象中稱為太陽,而這太陽之精,也就是「日」,是一個高純度太陽之氣之精;而向下降的陰氣,而且是高純度的陰氣彙聚在一起成為一個陰冷的球體,在四象中稱為太陰,而這太陰之精,也就是「月」,是一個高純度太陰之氣之精

那麼天地日月之間的方位關係是:天在上,地在下,日與月在天地之間運轉,日與月就像是天地之間所匡起來的城牆(城廓)。而且此處是以人們從地球往外觀察的角度來分析的,也就是說,從地球上往上看,日與月都是在天地間運轉的,而且日與月都是由地球的東邊升起,由西邊落沒,簡稱為「東出西沒」;當然現在的科學證實,從外太空的角度來觀察地球、日(太陽)、月之間的關係為:地球與月亮都是對太陽繞圈圈,而且月同時也對地球繞圈圈。

地球繞太陽軌道所形成的平面稱「黃道」,而地球本身是會自轉的,地球南北向所形成的自轉軸與黃道這一個平面之間不是九十度垂直的關係,而是23.5度之間的一個傾斜夾角。也就是因為這一個23.5度的夾角以及地球繞著太陽走一圈為一年這兩個因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的循環變化。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平面(稱為黃道)之間是存在23.5度的夾角,而不是垂直的90度角,所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過程中,太陽直射地球(以直射通過地心來衡量判斷)的位置就會有所不同,所以出現了春夏秋冬的四季現象四季的溫度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冷。雖然春分與秋分時,太陽皆是直射赤道,所以嚴格講起來,地球各地在春分與秋分時,所接收的太陽熱量應是相同的,但是因為秋天的前一個季節是夏天,是很熱的,到秋天時就慢慢降溫,所以秋天的涼意是相對於夏熱來說的;同樣的,春天的前一個季節是冬天,是很冷的,到春天時就慢慢升溫,所以春天的溫和是相對於冬冷來說的。可參考「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國中地科」影片的解釋。

因為此一傾斜的地球繞著太陽一圈的過程中,由於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導致地球在四季的平圴溫度是不同的現象,這也是一種地球上陰陽消長的現象,亦即,從冬至開始,地球上的陽氣漸多,溫度開始回升;到了春分,地球上的陽氣已多了許多,溫度已變溫暖; 到了夏至地球陽氣最盛,溫度最熱,但過了夏至,陽氣開始變少,陰氣開始出現,溫度開始下降;到了秋分時,陰氣漸多,溫度已開始變涼;到了冬至,地球陰氣最盛,溫度最冷,此處是從地球本身來說的。但是,其中更隱含一個更大的現象,那就是天地之間直上直下的陰陽之氣的消長現象。

當冬至的時候,地上開始出現陽氣往天上的方向上升,到了春分的時候,陽氣往上升到離地四萬兩千里;到了夏至的時候,陽氣往上升到離地八萬四千里,也就是到了天頂,此時物極必反(返),陽氣已升到頂了無法再往上升,所以就只好往下降,但是下降的不是陽氣,反而下降的是陰氣,這是因為由地上往上升的陽氣之中隱含了陰氣,所以由天頂反轉往下降的不是陽氣而是陰氣。

到了秋分的時候,陰氣下降到離地四萬二千里;到了冬至的時候,陰氣就下降到地面上了,之後陰氣已降到底了,不會再繼續往下降了,所以只好往上升,而且物極必反(返),也就是說,上升的不是陰氣而是陽氣,這是因為原本由天上往下降的陰氣中隱含了陽氣,所以由地上反轉往上升的不是陰氣而是陽氣。

這個天與地之間,由地往上升上陽氣,以及由天往下降下陰氣的現象,就是「陽升陰降」,陰陽消長的現象;又地上往上升的陽氣之中隱含了陰氣,這就是「陽中藏陰」,此為「真陰」;而由天上往下降的陰氣中隱含了陽氣,這就是「陰中藏陽」,此為「真陽」那麼為什麼陽中會藏陰呢,因為當由地面升起陽氣時,此時的陽氣是從具有陰性的地上之環境所升起(所產生)的,自然此陽氣就天生繼承了或具有陰的性質;同樣的,為什麼陰中會藏陽呢,因為當由天往下降下陰氣時,此時的陰氣是從具有陽性的天之環境所下降的(所產生的),自然此陰氣就天生繼承了或具有陽的性質。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太極陰陽圖來表示之。

太極陰陽圖
 

太極陰陽圖是由兩條順時針相互首尾相連的白魚與黑魚所組成。白魚代表陽,黑魚代表陰。圖中的上方為天,下方為地。所以當冬至地上開始升起陽氣時,此時的白色陽氣只有一點點,到了春分的時候,上升白色的陽氣已累積到一半,到了夏至的時候,陽氣已上升到天頂,且陽氣已最盛已滿,而且陽中藏陰,此圖是以白魚中有一個黑眼來表示陽中藏陰,所以物極必反(返),由天往下開始降下陰氣,所以此時下降的陰氣只有一點點,到了秋分的時候,黑色陰氣已下降累積到一半,到了冬至的時候,陰氣已下降到地平面,此時的陰氣最盛已滿,而且陰中藏陽,此圖是以黑魚中有一個白眼來表示陰中藏陽,所以物極必反(返),又開始由地面往天上開始上升陽氣,如此周而復始,年復一年的陽升陰降,陰陽相互消長。

所以,地球本身,以及天與地之間,皆存在「陽升陰降」的「陰陽消長」的現象,以及「陽中藏陰」、「陰中藏陽」以便於將來使用於「物極必反」的時機與現象。這兩個現象對於丹功而言非常的重要。 

現在已說明天、地、太陽,以及陰陽的基本特性,接著來說明萬物生成的原理。

太極生兩儀就會分出陰陽,陽在形象上是用一條實短線⚊表示之,在數字上用一來表示之,在易經上稱為陽爻,陽具有輕且清明的特性,因此才會往上升而位於上位;陰在形象上是用一條虛短線⚋表示之,因為是將實短線切成兩小段,所以才用數字二來表示之,在易經上稱為陰爻,陰具有重且濁暗的特性,因此才會往下降而位於下位。

當宇宙由太極分兩儀陰陽之後,由於陽之輕清向上的特性與陰之重濁向下的特性,所以生出天與地。 從體性與運用(或作用)的角度,天的體性稱為「乾道」,其運作的核心為「陽」,用「數字一」來代表,且天位於上位上方;地的體性稱為「坤道」,其運作的核心為「陰」,用「數字二」來代表,且地位於下位下方。

天與地先出現了之後,接著就要開始衍化出萬事萬物,其衍化的方式為:乾坤相索生三陽三陰,三陽三陰相交而萬物生成,也就是以八卦為工具來表示宇宙生成的過程。以下具體說明之。

天基本上是用乾之陽爻(實短線⚊)綁索於坤卦(地)(☷)而來執行大道的。將陽爻(實短線⚊)綁索取代坤卦(☷)中的最下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長男,在易經上長男以震卦(☳)來表示;將陽爻(實短線⚊)綁索取代坤卦(☷)中的中間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中男,在易經上中男以坎卦(☵)來表示;將陽爻(實短線⚊)綁索取代坤卦(☷)中的最上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次男,在易經上次男以艮卦(☶)來表示。這就是採用將乾之陽爻(實短線⚊)來綁索於坤卦(☷)之坤道,而產生天交合於地的現象,其結果就是產生了分別用震卦、坎卦與艮卦各只具一陽爻的「三陽(三個陽)」卦象

而地基本上是用坤之陰爻(短虛線⚋)綁索於乾卦(天)(☰)而來執行大道的。將陰爻(短虛線⚋)綁索取代乾卦(☰)中的最下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長女,在易經上長女以巽卦(☴)來表示;將陰爻(短虛線⚋)綁索取代乾卦(☰)中的中間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中女,在易經上中女以離卦(☲)來表示;將陰爻(短虛線⚋)綁索取代乾卦(☰)中的最上一爻,這個作用就出現了次女,在易經上次女以兌卦(☱)來表示。這就是採用將坤之陰爻(短虛線⚋)綁索取代乾卦(☰))之乾道,而產生地交合於天的現象,其結果就是產生了分別用巽卦、離卦與兌卦各只具一陰爻的「三陰(三個陰)」卦象

上述震卦(雷)(☳)、坎卦(水)(☵)、艮卦(山)(☶)的三陽卦,交合於巽卦(風)(☴)、離卦(火)(☲)、兌卦(澤,湖)(☱)的三陰卦,萬物因此開始出生而三個陰卦交合於三個陽卦,萬物最終因而得以圓成,此處是以八卦的角度來解析的

上述已說明天、地、太陽,陰陽原理,以及萬物生成的原理,接著來說明月的特性。

四-02-日月之機

如前所述,由於天、地、與太陽的相互繞行,所以產生了四季的現象,而四季的現象正體現了陰陽消長的特性。那麼月球又具有何種特性,以及月亮扮演何種角色呢?其實月亮可以表現出所謂的「日魂月魄」的陰陽消長之特性

月球是每一個月繞地球一圈,而且月球與地球又同時繞著太陽走,所以,太陽光自然會同時照到地球與月球。又因為月球是以東出西沒的方式繞著地球走,所以若當月球從地球的東方地平線升起時,又同時是晚上時段,又同時太陽光照到月球,此時照射到月球的太陽光就會反射到地球上,成為通稱的月光,這個月光就是所謂的「日魂」。 若當月球從地球的東方地平線升起時,又同時是白天的時段,此時月球本身的陰氣也會影響到地球,此時白天時出現在天上之月球的陰氣,稱為「月魄」由月球而產生的日魂與月魄,都會影響地球

這個日魂月光,因為月球繞地球一圈需時一個月,會因為太陽照到月球的不同區域與面積,而出現所謂「朔(新月或月芽,每月初三,剛出現月光)、上弦(月光增加達到一半)、望 (滿月,每月十五)、下弦(月光減少到一半)、殘月(月光只剩下一點點)、晦(月面全黑無光)」的循環。亦即上半月從每月初三到十五,屬陽性的月光面積漸漸增長,而原本月表上屬陰性的黑暗部份漸漸變少,所以是屬於「陽長陰消」的階段;下半月從十六到月底到下個月的初二,屬陽性的月光面積漸漸變少,而屬陰性月表上黑暗的部份漸漸增長,所以是屬於「陽消陰長」的階段。

那麼日魂與月魄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如前所述,晚上的月光稱為日魂,具有陽的特性,所以月光可視為是「能量大大減弱的日光」,所以合理的推測,或許可視為是為了調節因為晚上而大幅下降的溫度,使其不致於太冷,也可視為是為了讓晚上的生物植物等,仍舊得以吸收少許的陽氣,而使其繼續生長。而白天的月魄,具有陰的特性,所以月魄或許也可以視為是可用來調節白天強烈的陽光,使其不致於太熱,也可視是為了讓白天的生物植物等,仍舊得以吸收少許的陰氣,而使其能夠成就

所以,月球也有陰陽消長的現象,只不過,月球的陰陽消長是以一個月為循環的周期;而天地之間與地球四季的陰陽消長是以一年為循環周期

而日(太陽之精)與月(月球,太陰之精)也是具有「陽中藏陰」、「陰中藏陽」的特性,這是從八卦的角度來分析的。這是因為日在八卦中屬火可以用「離卦(☲)」來表示,而離卦的上爻與下爻皆是陽爻,只有中爻是陰爻,所以離卦又稱為「離中陰」,所以離卦所表示的日(太陽)具有「陽中藏陰」的特性。而月(月球)在八卦中可以用「坎卦(☵)」來表示,而坎卦的上爻與下爻皆是陰爻,只有中爻是陽爻,所以坎卦又稱為「坎中陽」,所以坎卦所表示的月(月球)具有「陰中藏陽」的特性

《道德經》第五章《虛用第五》提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說,天地之間的機制像是一個風箱(橐籥,ㄊㄨㄛˊ ㄩㄝˋ),橐本來是指袋子,而籥本來是指竹管樂器,亦即可以出入空氣的管子,所以袋子的兩端若附上管子,那麼壓縮以及膨脤袋子,就可以先吸進風,接著在吹出風。所以天地之間的機制像是一個風箱的說法,是在說,當天地所形成的風箱在鼓動時,就會造成陽升陰降的效果,而且風箱愈動愈出風

又,《周易參同契》說的更細緻:「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橐籥」,天在上為乾,地在下為坤,這乾坤兩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其他卦的父母根源之卦,而且日為離、月為坎,日與月是在天地之間運行,所以坎離就好像是天地之間所築出的城牆(城廓),而牝牡(牝為母,牡為公)四卦就是指乾坤坎離這四卦,亦即天地日月組合起來其所構成的就像是一個橐籥風箱一般的機制。 這與《道德經》橐籥的說法是一致的

總而言之,由於天地日月之間形成一個大的風箱,所以就出現陰陽消長周期循環的特性,而且天地之間與四季之間的陰陽消長循環周期是一年,而月球與太陽及地球之間的陰陽消長的循環周是一個月

而且人身本身也是由太極生兩儀開始衍化出來的一個小宇宙,自然也具備天地日月等象,所以人身也是一個風箱,也具有陰陽消長周期循環的特性,而人身的陰陽消長循環周期是一日(十二個時辰)

四-03-五行與五臟之機

所謂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名稱,每一行皆具有自己的特性。五行可以用來表示各種現象,包括,方位、人身中的臟器等等非常多的現象。

若以方位來說,當天地日月生成之後,方位就定下來了,「東西南北中」就可以用五行的「木金火水土」來表示之,稱為五行之位,亦即:「東-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來對應表示之。 

那麼五行與四季及方位的關係為何? 《修真傳道集》第六章《論五行第六》提到:五個方位有五帝來管理,分別是「東-青帝,行春令,於陰中起陽,使萬物生;南-赤帝,行夏令,於陽中升陽,使萬物長;西-白帝,行秋令,於陽中起陰,使萬物成;北-黑帝,行冬令,於陰中進陰,使萬物死;春夏秋冬四時各九十日,而每一時的下十八日,由「中-黃帝」主之」。所以五帝分治各負責管理七十二日,故五帝共管理一年三百六十日,來輔助天地來行大道運行不綴。

其中,更重要的是「土」在四季中的角色與特性。上述說,「春夏秋冬四時各九十日,而每一時的下十八日,由『中-黃帝』主之」,是說每一季切出最後的十八日,所以一年中共有七十二日是歸「中間之土的黃帝」來管理的。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土」對各四季所扮演的是調和緩衝轉換的角色,所以又稱為「土旺四季」。在丹功的修煉中,土對應到脾,同樣扮演與其他臟器之間的調和緩衝轉換的角色,非常重要

五行也可以對應到人身的五臟,這是因為人的頭圓(像天)足方(像地),所以有天地之象,自然有陰降陽升之天地之機。而五行對應到人身之五臟,分別是:「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

若以五行相生的角度來看則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能)生者稱為「母」,受生者稱為「子」。

若以五行相剋的角度來看則為:「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能)剋者稱為「夫」,受剋者稱為妻。

人身之五臟以五行相生之子母關係來說: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

人身之五臟以五行相剋之夫妻關係來說:腎氣剋心氣,心氣剋肺氣,肺氣剋肝氣,肝氣剋脾氣,脾氣剋腎氣。

此處並不說明練外丹功時,五臟之間氣液之間的「練法」,此處只是以五行相生或相剋的角度來說明五臟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已,也可做為未來閱讀相關典籍時的一個基礎。

四-04-心腎相交

接著我們再來談談五行更深層的原理,也就是「心腎相交」,主要是依據《呂祖全書》第二十九卷《修真傳道集》之第六章《論五行第六》與第七章《論水火第七》的內容來說明的,其中的關鍵在於呂祖問鍾祖:心火是如何下降的(熱降)?腎水是如何上升的(水升)?於是鍾祖就進行了以下的回答。這個「熱降水升」是我們外丹功練功時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在張志通大師所著的《外丹功之丹法藥說》一文中就有指出「熱降水升」的重要性。

當父母交合(精子進入卵子成為受精卵),父精母血就會成形,此形屬陰,而精血中也包括一個陽,稱為元陽,當整個胎兒成形五臟六腑具足之後,這個元陽是會消歸藏於兩腎(即通稱的腎臟)。而依據五行,五臟之間也是有相生與相剋的順序的,而且五行之五臟相生相剋的起動根源,就是在於腎臟的元陽之氣。簡單來說,元陽會生真水,真水會造化出真氣,真水會造化生陽神

更進一步來說,五行相生(順行)的五臟之間是以氣相互傳導的,也就是母傳子;五行相剋(顛倒)的五臟之間是以液相互傳導的,也就是夫傳妻

其重點在於,腎臟是屬水(屬陰),而腎水中有火(陽,也就是陰中藏陽),因此火上升成為氣(陽氣),而這個氣是朝向心臟上升的。又,心臟,是屬陽,所以當由腎臟所升起的陽氣到達心臟後,就變成是「以陽合陽」的狀態,於是太極必反,太極就由陽生陰,此時之陰稱為液,這就是心臟積累了陽氣到極致之後反而會生出液體(也就是積氣生液),此時這個液屬於重濁之陰,故自然由心臟往下降,最後下降回歸到腎臟。這就是心腎之間所謂的「氣升液降(腎氣上升、心液下降)」(也就是常說的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或稱為熱降水升),與天地之間的「陽升陰降」之道理是相同的

那麼腎臟之腎氣是如何傳導到心臟的?所依據的是五行相生。因為肝臟本來是心臟之母,而肝臟又是腎臟之子,所以依據五行相生之母傳子,腎臟(水)傳導腎氣給肝臟(木),肝藏再傳導腎氣給心臟(火)了。又,腎生氣,並非自生也,這是因膀胱之氣上升,先傳導到腎氣,然後依據氣行子母的規則,自下而上,以朝中元心臟而去,此稱為「夫返婦室」

那麼心臟之心液是如何傳導到腎臟的?所依據的是五行相剋相生。因為肺臟本來是心臟之妻,腎臟之母,所以心臟(火)傳導其心液先到肺臟(金),肺臟最終再傳導心液到腎臟(水),所以整個過程是,自上而下,以返還到下丹田的腎臟,此稱為「婦還夫宮」

所以心腎交合,中間是要透過肝肺來輔助傳導的。簡要言之,五行五臟之交合生成,是以腎臟中的元陽一氣為其根本,據此則能氣中生液,液中生氣,亦即,元陽在腎,腎是氣之海,真氣在心,心是液之源,所以稱為,腎為氣之根,心為液之源

更進一步來說,肝氣導引腎氣,自下而上,以到達於心。心,就是火也,心腎二氣相交,會薰蒸於肺,如此肺臟產生肺液而下降,因為過程中,液生於心,而且不耗散,所以這個心液稱為「真水」

又,肺液傳送心液,自上而下,以到達於腎。腎,就是水也,心液與腎水二水相交,浸潤於膀胱,膀胱氣上升,自腎而起,於是由腎生氣,由於此氣是生於腎而且不消磨,所以這個腎氣稱為「真火」也。 

若五行對應到一日的十二個時辰來看,五行順行,是氣傳子母,是自子時至午時的時段(上半天),稱為「陽中生陽」;五行顛倒,是液行夫婦,是自午時至子時的時段(下半天),稱為「陰中煉陽」。

此章節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其實就在於心腎之間所謂的「氣升液降(腎氣上升、心液下降)」,也就是常說的腎水上升、心火下降;或稱為熱降水升,這就是水在上火在下的「水火既濟」。這就是我們外丹功最重要的一個煉功的核心原理原則。能否讓先天炁起來,這個「熱降水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又,要特別提及的是,此處是依據《呂祖全書》之《修真傳道集》的典籍來描述的,或許與我們外丹功五臟之間氣與液的傳導之「練法」(例如小河車)是有些差異的,所以讀者在閱讀此部份時要自行斟酌來辦別與確認之,此處只是描述《呂祖全書》之《修真傳道集》將五臟依據五行相生以及五行相剋來說明「腎水上升以及心液下降」此一心腎相交的說法而已。在概念與理論上,《呂祖全書》之《修真傳道集》對於五臟之間傳導之說法,仍舊值得參考。

四-05-五藏數之序

《報載錄》第162頁~第163頁中,張志通大師提到了五臟數之序,其中一個重要的重點,指出了練外丹功時,身體蠕動的順序,也代表功境的順序,其完整的內容如下。

參閱河洛精蘊卷九外篇中,選圖書五,奇數應五臟部位圖:九(金肺)、七(火心)、五(土脾)、三(木肝)、一(水腎)

數之定位有其天然之序也。例如:人類正生有其天然之序《一》;次《二》為最靈的禽獸蟲魚橫生,則心知異於人矣;其次《三》草本倒生,則心知又異於禽獸蟲魚矣。

由以上推知人類者正生,非人類者橫生或倒生。人類習練氣息運動必然遵守「數之序」,順其天道「如體正生」,比如口令由一首起至九而後復,「人道序也」。放射人造星倒數序,亦云「天道序也」。

五臟數之序

例如,外丹功預備式『三才式』,在靜定之中,以後天之氣引燃先天之氣

  • 先在食指顫蠕柔動,此序數(一)腎氣逐漸充盈;
  • 跟著肱及肩背蠕顫,此序數(三),肝氣相繼而生;
  • 跟著小腹汨汨微蕩狀,此序數(五),脾臟之氣亦跟著運動了;
  • 跟著心室之氣穩柔而起,此序數(七),心室之氣起時,脊骨莫名其狀有股膂力似的,丹士稱謂「孕脊骨力」《盼外丹功愛好者注意醒言,千金難得》;
  • 跟著金肺活量自然擴大,此序數(九),此際氣息上下運轉,做先後天氣調濟功能,全身先天之氣如江河湍流矣。

註:默數九個字是引發先天氣。上述是五臟數之序。

編註:原文中本無五臟所對應的八卦,此處將一般常採用的五臟所對應的八卦列出供大家參考,可能大家比較陌生的是「脾臟對應到坤卦」,而且此處五臟對應八卦的方式與中醫的說法有些不太相同,但是此處的對應方式是丹道常採用的對應分析方式。

四-06-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

此處要說明的是有關於煉丹功時有關的十二經脈以及奇經八脈,因為煉丹功時,就是要打通這些經脈,讓氣血順暢周流全身。

如前所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別五運、定六氣,這個六氣就是以陰陽的多少之程度來分的,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剛好對應至人身的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總共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具有表裏的特性,例如,手三陽(表)、手三陰(里)互為表裏;而足三陽(表)、足三陰(里)互為表裏,例如以手為例,「表」為「外」是指手背那一面,而「裏」為「內」是指手掌那一面,其他十二經脈的表里可類推之。十二經脈也可以對應到臟腑,亦即十二經脈每一脈就對應到主管的六藏六腑原本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而中醫視「心包絡」也是臟器,所以合稱六臟

而這十二經脈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中是有其主要運行的階段順序的,這也代表不同時辰是某些臟腑主要活動暢旺的時段,稱為十二經脈循行,或稱為經脈流注,或稱為子午流注,其順序如下,其中 am代表上午, pm代表下午 :

手太陰肺經-3am~5am (寅時) -->手陽明大腸經-5am~7am (卯時)-->足陽明胃經-7am~9am(辰時)-->足太陰脾經-9am~11am(巳時)-->手少陰心經-11am~1pm(午時)-->手太陽小腸經-1pm~3pm(未時)-->足太陽膀胱經-3pm~5pm(申時)-->足少陰腎經-5pm~7pm(酉時)-->手厥陰心包經-7pm~9pm(戌時)-->手少陽三焦經-9pm~11pm(亥時)-->足少陽膽經-11pm~1am(子時)-->足厥陰肝經-1am-3am(丑時)。

上述的十二經脈循行對於我們同道而言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養生與生活作息最好配合並注意此一循行的腑腑,以便好好保養各臟腑;第二個作用是在某些練功的功境階段,有可能要配合此一經脈循行階段,此一部份就有賴丹功前輩與同道們來補充說明了。

奇經共有八脈,分別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奇經八脈並沒有表裏的特性,也沒有對應到臟腑,是獨立於外的經脈,所以稱為奇經。

奇經八脈中最重要的是任脈與督脈。任脈在身前,主管血行統陰氣;督脈在背脊統陽氣,主管氣行。而且任督二脈在某些穴道也是會與某些十二經脈相連通的

外丹功十二式中,每一式各有主要影響的或想要打通的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在此受於篇幅的限制,就不細說。

有關於「六質六氣與臟腑五行天干地支十二經脈之對應」請參閱《增補本》第112頁~第113頁的細部說明,此處就不加以細說。

練外丹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通人身上的各個經脈,讓氣血通暢,所以練外丹功必須要知道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起點與終點,以及重要的穴道, 以及每一經脈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如此,才能夠瞭解練功時的各種狀況與知瞭練功的功境為何。

例如,手厥陰心包經在兩個手掌心中的「勞宮穴」就是通心臟的重要穴道,我們練功時常做的「掌按指翹」目的就是為了要打開心脈,所以一定要確實做好做對,不可以馬馬虎虎的亂做一通,否則就是白做工了;而且動作上是要用掌心往外撐開手掌心,不是刻意將手指頭勾回來,同時掌按指翹的時候,只有掌心在動,其他的手腕、手肘、手臂都是保持不動的,亦即「掌按指翹」不是在打拳

又例如,足少陰腎經在兩個腳掌心中的「湧泉穴」是腎脈極底之穴,是通腎臟的重要穴道,我們練功時只要是腳掌要踏地的時候,兩腳掌就一定要貼齊地面,亦即要踏平踏好,如此才比較容易打開湧泉穴,才能通腎脈,讓氣往上通腎臟

還有,練功時除了龜息吐納功要張開嘴巴不用舌抵上顎,其他的功架都要全程舌抵上顎,其目的就是為了橋接前面的任脈與背脊的督脈

有關於經脈的說明,可以參閱「典籍列表」文章中,有關「中醫典籍」章節中的相關外部網站與文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相關網站

張志通大師獨立文章列表

丹功同道個人文章心得分享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