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彈腿紀要-李雲漳

圖片
彈腿紀要,作者:高雄鳳山國小校長李雲漳。(一傳人整輯之「外丹功前期師兄姐之研究心得分享(三)」) (感恩並珍惜李校長!概述國術彈腿當年篳路藍縷之開創歷程,並將心得「無私分享」,同沐 大師恩澤!  一傳人啟。) 前言  民國七十四年八年至七十九年八月期間,個人在省立台中體育場擔任彈腿助教(後因結婚生子,家事忙碌,未再前往),隨一代宗師張志通大師研習彈腿,擔任助教期間,大師對我期盼甚殷,可惜個人資質魯鈍,個性疏懶,未能將彈腿功夫發揚光大,有負大師教導栽培之恩。 張志通大師善通臂拳、彈腿、內外丹功,與我在花蓮師專求學時,國文老師王德勝教授為同門師兄弟,其武術造詣與輩份,不僅在台灣高人一等,在大陸亦堪稱是國寶級人物。外丹功國內外研習者眾,曾是國內及華人世界最大的社團,出色的弟子亦不在少數。可惜通臂拳與彈腿沒有完整流傳下來,在所有研習彈腿師兄弟中,個人可說帶藝學藝,師專求學時擔任國術社社長,鑽研螳螂拳,曾有兩位省立台中體專學生要報考體育學院研究所,請求張志通大師教導拳腳與兵器(時大師在體專兼課),大師因忙碌抽不出身,責令我教導,我戒慎恐慎完成任務。 對於彈腿我不敢說比其他研習者有深入的體悟,但我願將個人所做的筆記和心得原原本本的呈現出來,與喜愛武術的人分享,以紀念與張志通大師的一份緣,也希望彈腿功夫能夠永久流傳下去。 壹、提要 (一) 外丹功卻病延年(煉肉體),內丹功進道通神(煉靈魂)。 (二) 彈腿回人曰篩海腿。篩海者仙人也,篩海腿即仙人腿。 (三) 國術對招要先走行門,過步眼。 (四) 拳隨手,手隨步。 (五) 彈腿的氣,氣力:元氣(動力)。勁(力出來後稱勁,在身體稱力。) (六) 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  (七) 春秋曰武技,秦楚時曰擊技,漢唐曰武藝,宋元曰把藝,明清曰拳術,清末曰武術,民國十七年曰國術。(古籍曰技擊)。 (八) 功夫 → 耐力 → 火侯。武術 → 體育 → 道家。 (九)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十) 武者,止戈也。 (十一) 功夫:時間加上力量,唯有不斷的訓練,不斷的累積,水到自然渠成,勁到自然功成。 (十二)  得天之靈,接地之華,而為我用。 (十三) 古時稱武術名家曰武藝家,或大把式。 (十四) 功夫不在多在精,有獨招才是高手。 (十五) 功夫不只看功架,更重神氣。 (十四) 兒童誘練,年輕張練,老年鬆練。...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六)-潘隆森-2025.08.02

圖片
經絡養生保健讀書會(六), 潘隆森,2025.08.02。 時間:2025.08.02(六),上午10:00~12:00 地點: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會館 主講:台灣十四經絡學會創會理事長,潘隆森醫師 課序:第六次上課 整輯:曾益昇 主要內容:十二經絡相通處,下肢六條經絡的重要性,小腿靜脈曲張原因和穴道按摩改善,肌肉萎縮的原因、按摩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膀胱經的保健養生,八髎穴的保健養生,藥王孫思邈的保健養生功法。 一、十二經絡的相通處 (一)簡述 人體十二經絡在「四肢末端」、「頭面部」和「胸腹部」相交接和流注。 具體來說,手三陰經和手三陽經在手指末端交接,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在腳趾末端交接,同名的陽經在頭部交接,而相銜接的陰經在胸中交接。  (二)十二經絡的交接規律 陽經與陽經:在頭部相通,頭為所有陽經會集的地方。 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通,手三陰/循行由胸走手,足三陰/循行由足走胸。 陽經與陰經:在四肢末梢相通、相交。例如陽胃經/頭走足(末梢:厲兌),陰脾經:足走胸(末梢:隱白)。 陰經與陽徑:在四肢末梢相通、相交。例如陰肺經/由胸走手(末梢:少商),陽大腸經/由手走頭(末梢:商陽)。 圖01-手三陽足三陽經。 圖02-足三陰足三陽經。 十二經絡在人體內的流注和交接規律,請參考附件:1. 流注順序、同名經、表裡經示意圖。2. 十二經絡的循行次序。 圖03-十二經絡循行次序 圖04-十二經流注順序、同名經、表裏經示意圖。   二、下肢六條經絡的重要性 (一)簡述 所有的疾病及不舒服症狀,都要重視足三陽、足三陰六條經絡。 足部的穴位不多,卻多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下所述。(穴位請參考照片) 圖05-下肢六條經絡穴道-三陰交-太衝。   圖06-下肢六條經絡穴道-湧泉-足三里。 圖07-下肢六條經絡穴道-足臨泣-崑崙。 (二)三陰交穴(脾經) 三陰交穴有民間美名「八珍湯」補氣又補血。 調理婦科問題。 增強脾胃功能。 促進氣血運行。 調節情緒和改善睡眠。 改善水腫和皮膚問題。 可調理男性泌尿生殖系統。 (三)太衝穴(肝經) 疏肝解郁。   清熱明目。 調經止痛。 改善睡眠。 平肝熄風。 降血壓。 治療其他疾病: 太衝穴還可以用於治療中風、癲癇、耳鳴、乳腺炎、疝氣、足部疼痛等。 (四)湧泉穴(腎經) 是腎經的首穴,回陽九針穴之一,也...

親子彈腿研習班-90.02-90.07

圖片
親子彈腿研習班,民國90年(西元2001年)2月至7月。 一、前言 張志通大師自民國65年公開傳授外丹功以來,也在民國67年開始,就陸續在學校教授國小學生「教門彈腿」的武術,以從小培養青少年強健的體魄、雍容的大度,與高尚的志節。 依據資料記載,到了民國七十八年已經有一千多所的國小在教授彈腿。同道弟子為傳承大師之志,於是就辦理「親子彈腿研習班」。本文中的照片就是在大師歸真後,於民國90年2月至7月所舉辦的親子彈腿研習班。照片中的同道,包括許多重要的外丹功與彈腿的推手,包括,李銘輝、王仁齊、王秀蘭、陳金城、魏華炎等同道。 特別感謝一傳人前輩師兄傳來本照片資料,以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料加以記錄存檔,並分享給各位同道參考。 照片集中,有一些照片的原始內容就有特別加註說明,為方便未來照片之運用,故同時將原始照片與剪輯加註說明之照片,同時登載之。  看到照片中,其中一張照片是兩個小朋友,兩手同時抓住後面的兩腿,身體往上挺,才驚覺到學童的身體到底有多柔軟哪!真羨慕哪! 二、照片集錦 圖01-左-王仁齊-右李銘輝。     圖02-左-王仁齊-右李銘輝-含說明。 圖03-王秀蘭助教。 圖04-王秀蘭助教-含說明。 圖05-陳金城助教。 圖06-陳金城助教-含說明。 圖07-助教廉貴晶、廉凱富-含說明。 圖08-習練-01。 圖09-習練-02。 圖10-習練-03。 圖11-習練-04。 圖12-習練-05。 圖13-習練-06。 圖14-習練-07。 圖15-結業合照-01。 圖16-結業合照-02-含說明。 圖17-教練及義工-01-左四-魏華炎-左五-王仁齊。 圖18-教練及義工-02-左四-魏華炎-左五-王仁齊-含說明。

國術彈腿概論

圖片
國術彈腿概論,財團法人張志通紀念文教基金會,2025.08.19。 一、彈腿源起與特性 於71年3月出版之《 國術彈腿補充教材 》之序言曰: 『彈腿乃我國北方民間一種古老之健身運動,淵源流長,在我國武術中,為最強勁有力之下肢運動,其由來有二種傳統:其一曰「潭腿」,源出山東龍潭寺,其二曰「彈腿」,流傳於魯豫間,蓋彈腿雖著重腿法,惟必須與兩手相互并用,且其彈勁,始於腰胯,行於腿,貫於膝、小腿、足跟、足尖等部,並須配合上肢活動,其運動量足使週身氣血流暢,肌肉、筋骨發育健壯結實,或因其踢出具有彈動,伸縮回力,乃名為彈腿,習練者均有受益非淺之感覺,對於促進兒童生長發育,確有莫大之功效。』 《外丹功祖師爺》一書中提到: 『彈腿對正成長中的兒童,可訓練他進退閃避,腾伏靈活的步法;身體配合四肢互應迅切,培養靈捷,是一個極適宜兒童修習的中國國術,尤其以小學高年級為佳。』 二、張志通大師習教門彈腿的歷史 《外丹功祖師爺》一書中提到: 張大師『是在讀小學時,開始跟隨回教大教長常振榮學習「教門彈腿」,這一學就是六年;然後又在天津師範學校體育科繼續修習彈腿,兼習拳術刀槍等功夫。』 三、張志通大師推廣國術彈腿的歷史 《外丹功祖師爺》一書中提到: 『從民國六十七年開始推動,到民國七十八年已經有一千多所的國小在教授彈腿,張志通大師率同外丹功學會副會長黄國展以及多名助教,每年都召集國小教師舉辦「彈腿訓練班」,每年辦三期,寒假一期,暑假二期,每期二個星期,地點在台中國立體育學院。』 四、國術彈腿的教材 由張大師所親自編著的彈腿教材,基本上包括兩本,其一為《國術彈腿教材》,以及《國術彈腿補充教材》。 在發行的版本而言,第一個時間點是民國六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所出版,封面為黃色,如下圖所示。   (上圖)第一本:《國術彈腿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69年2月21日出版,黃色封面。  (上圖)第二本:《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69年2月21日出版,黃色封面。 第二個時間點,是於民國71年3月所改版的綠色封面的版本,其中的每一張動作圖解,皆重新拍攝。如下圖。   (上圖)第三本:《國民小學國術教材彈腿》,張志通編著,綠色封面。  (上圖) 第四本:《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綠色封面。 基本上,民國71年3月出版綠色封面之《國術彈腿補充教...

附錄三、臺灣省體育會彈腿協會彈腿競賽要點-彈腿圖解

圖片
附錄三、臺灣省體育會彈腿協會彈腿競賽要點,陸、附錄,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 回目錄 〉  陸、附錄  附錄三、臺灣省體育會彈腿協會彈腿競賽要點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71.1.22教六字第一五九六○號核定) 一、宗旨:發揚中華文化,加强民族精神,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培養堂堂正正中國人氣慨。 二、競賽類別:(一)彈腿操 三、競賽區分及舉辦日期: (一)學校比賽:各中小學校每學期(每年在自己學校舉辦運動會時比賽或表演一次)舉辦校內比赛一次。 (二)學區比賽:在同一學區,每年九、十月份擧辦學區比賽一次(表演或比賽)。 (三)縣市比賽:各縣市政府每年十一月舉辦全縣(市)比賽一次(學區比賽最優者參加縣(市)比賽)。 (四)全省比賽:由臺灣省體育會彈腿協會、臺灣省立體育場承辦,各縣市體育會彈腿委員會協辦,聯合有關單位於每年四月份舉行一次,以縣市爲單位,由縣市政府組隊參加。 (1) 分區:全省分爲北、中、南三區,由承辦單位,選擇指定一區爲中心區,負責協辦。 (2) 區級比賽:區内(例如北部地區)比賽,區與區比賽(北區與中區,中區與南區,或全區比赛)。 四、比賽辦法: (一)分組:(1) 國小男生組,女生組。(2) 國中男生組,女生組。(3) 男敎師組,女敎師組(已在省立體育場參加彈腿指導講習者)。 (二)彈腿競賽內容,比賽方式、評分標準規則等。如附件。 (三)各比賽單位應于比賽前一個月將比賽計劃報請上級敎育行政主管機關備査,並於比賽完畢半個月內,將比賽資料連同秩序册、成績表等,報請敎育行政主管機關備査。 (四)本要點如有未盡事宜,得由籌辦單位另訂之。 附錄三附件:臺灣省體育會彈腿協會彈腿比賽及裁判要點 〖一、比賽場地與服裝〗 (一)彈腿場地規格:大操場或大禮堂。 (1)個人表演賽:八公尺正方形。 (2)雙人表演賽:同上。 (3)團體表演賽:十五公尺正方形。 (二)競賽服裝: 參加表演者服裝自備。 運動員着運動服、整潔大方爲宜。 運動員著布鞋或運動鞋,但須一致,不影響觀瞻爲度。 各運動員背後須縫縣市(區賽用鄕鎭名)名稱,由參加單位製發。 二、職員編制及職權: (一)審判委員會: 審判委員人數爲三至五人。 裁決競賽中所申請申訴和賽程中各種糾紛,其裁決爲終決。 審判員在一般情况下,不應干涉裁...

附錄二、國術彈腿教學活動設計-彈腿圖解

圖片
附錄二、國術彈腿教學活動設計,陸、附錄,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 回目錄 〉  陸、附錄 附錄二、國術彈腿教學活動設計 敎學單元:國術彈腿。 敎材來源:國術彈腿動作圖解。 敎學年級:○○○ 敎學日期:○年○月○日 教學時間總時數:共二四○分鐘。 教學時間總節數:共六節。 各節分鐘:每節四○分鐘。 各節重點: 騎馬式、上架。 十字式拳腳同出。 連環垂、反劈。 撐摸式、滑腿、推掌。 摘垂式、上架、下踢。 仆腿式、挑打、立掌。 教學研究: 參酌體操敎學法,特重攻守(進)退觀念,並藉國術體育,培植兒童壯健生長及養成守法合群精神。 講解、示範、試做、修正、評量均依由脚到頭之順序。 强調神情、氣勢、威儀、優美、民族風格。 一、教學目標 (一)單元目標 了解拳術套路中,動作之連串、組合、編配、變化,及其節奏與韻律。 熟練拳術套路中,動作之連串、組合、編配、變化,及其節奏與韻律。 培養民族精神與武徳。 (二)行爲目標 了解拳術套路中,動作之連串、組合、編配、變化基本原則。 了解拳術套路中,動作節奏、韻律之抑揚頓挫。 了解拳術由基本動作、而招式、而套路之階進原理,及相互關係。 熟練拳術套路中,動作之連串、組合、編配、變化。 熟練拳術套路中,動作之節奏、韻律。 熟練拳術由基本動作、招式及套路之階進訓練。 培育健捷、勇毅、生長壯偉及鎭靜愼謀之精神。 培育優美、端麗、奔放之風格。 培育莊敬、堂皇、豪邁大國民之氣槪。 二、教法硏究 (一)接五年級(發展式活動)由第七式開始,連接第六式,除複習第一式至第六式外,跟著接新招式,第七節開始,溫故知新的敎學方法。除五年級學的國術各個動作之正確外,尙須熟練,始階進六年級的七式至十式國術各個動作,特別强調五年級與六年級連接,動作與動作間變化之要領、到熟練、自然。 (二)着重行進整齊、精神活潑。 (三)由五年級國術各節之節奏連上六年級各節之節奏、韻律之要求,而逐漸達到融通貫串,一氣呵成之境界。 (四)注意威儀氣概及民族風格之樹立。 三、準備活動 (一)課前準備:將敎學場地淸理妥當。口笛(哨)、點名册、原子筆等應用器材,均應作事前的準備。 (二)集合整隊:由班長在集合敎學地點集合,排成四列横隊(女前男後各二列)。俟老師到場時,報吿出席和缺席人數。 (三)準備運動:由敎師領導...

附錄一、彈腿操教學活動設計-彈腿圖解

圖片
附錄一、彈腿操教學活動設計,陸、附錄,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 回目錄 〉 陸、附錄 附錄一、彈腿操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單元:彈腿操。 教材來源:彈腿敎材。 教學年級:○○○ 教學日期:○年○月○日 設計者:○○○ 教學者:○○○ 總時數:一二○分鐘。 各節分鐘:四○分鐘。 節次:每週三節。 各節要點: 彈腿基本活動之練習。 改正錯誤反覆練習。 觀摩欣賞提高學習之興趣。 教學研究: 彈腿操(彈腿)是我國古時健身自衛,民間活動之運動。彈腿活動可培養學生身手,生長結實壯健,且培養心腦四肢協同奮發一致的精神,更且由於動作單純易學,輔助生長結實,發育平均,故成效益佳。 可與體育課基本練習聯絡敎學,並可與公民課、音樂配合敎學,培養健全的人格及訓練節奏音感,藉收統整學習之效果。 採用集體輔導、分組練習、個別矯正。 着重前進後退、身手歩伐之整齊,並示範、指導練習。 利用班級與班級相互表演欣賞,増加學習之興趣。 單元目標: 指導學童彈腿操基本活動方法。 培養學童學習彈腿操的興趣。 培養學童合作守法的團隊精神。 行為目標: 1-1:能說出彈腿操方法及要領。 2-1:能注意觀察,靜聽教師說明及示範。 2-2:能認真學習,且有快樂感的表現。 3-1:練習時能遵守教師指導,循序漸進,並遵守秩序。 3-2:能充分合作,有優良的表現。 第一節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口哨一只。 一、準備活動: 時間分配:五分鐘。教學評估:從觀察中考查學童是否做到遵守秩序(行為目標:3-1)。 (一)課前準備: 整理操場。 (二)集合整隊: 學童在班長領導下,排成兩行横隊,面對升旗台。 (三)準備活動: 先做些輕鬆體操基本活動及跑步。 (四)引起動機。在電視中欣賞彈腿表演的情形。 二、發展活動: (一)說明示範: 時間分配:七分鐘。教學評估:利用指名回答考査是否能說出彈腿操的方法及要領(行為目標:2-2)。 說明彈腿操四肢上下活動方法及示範。 說明身法隨腿法一體兩面相互變化及示範。 (二)嘗試練習: 時間分配:二○分鐘。教學評估:從聽講述學習活動中,考査學童是否能注意觀察及靜聽(行為目標:2-1)。從練習過程中考査兒童是否能遵守敎師之指導認眞練習(行為目標:3-1,2-2)。 準備動作練習。 動作連貫練習。 基本功架練習。 四肢互應練習。 前進後退練習...

伍、敎學時間-彈腿圖解

圖片
伍、敎學時間,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 回目錄 〉  伍、敎學時間 (一)時間分配: 一至六節,每節四十分鐘。總時數二百四十分鐘。 (二)教學準備: 場地、口哨。 (三)教學重點: A、彈腿計十段,共計三十節(正反)。 B、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應敎完前五段,下學期應敎完後五段。 C、國小六年級彈腿十段精益求精,熟練動作技巧、組合及變化的韻律。如五年級先教前六段、六年級再敎後四段也可以的,活敎學、敎活人,培育兒童生長平均健壯爲目的。 (四)敎材重點分節: 1、第一節: 準備式、一字騎馬式、擰身抱拳、弓步中拳、小臂搖砸、坐身提膝、彈踢、轉身對拳掌,循環一字騎馬式(左右各七式,計十四式)通天砲收式,計十五式。 2、第二節: 接通天砲(左或右式)返回行進,由「一字騎馬式」轉身弓步打中拳(左右),下接「十字奔脚尖」(拳脚同時並出),落歩弓箭步打中拳(左右),「十字奔脚尖」,通天砲收式。 第一節係左右各三式,加上通天砲一式,共計七式。 註:學生成二路、四路都可的,面對升旗台(東)準備式,如往北面行進跨左腿一歩,如往南而行進跨右腿一步,或向北、向南行進,惟係打至第五式以通天砲收式,但仍面對升旗台。 第二節接通天砲(左右)返回行進,打「一字騎馬式」,轉身打弓步中拳(左右)、「十字奔脚尖」(拳脚並出如十字)、打弓箭步中拳、交換中拳、「十字奔脚尖」通天砲收式。左右各三式,加上通天砲一式,共計七式。 3、第三節: 接通天砲(左右)返回行進,「反臂連環垂」,左望月式、右望月式、反劈、砸劈、架樑式、坐身提膝、彈踢、右望月式、左望月式、反劈、砸劈、架樑式、坐身提膝、彈踢、通天砲收式。左右各七式,計十四式,加上通天砲一式,共計十五式。 4、第四節: 接通天砲(左右)返回行進,「撑摸滑冰式」,由「一字騎馬式」、跨步(弓箭歩)翻胸向上、擺脚、(左右)高踢腿、叠步托掌、摟膝滑冰步推掌、翻腕翻胸、(弓箭步)擺脚、高踢腿、叠歩托掌、摟膝滑冰步推掌、翻腕翻胸、(弓箭步)擺脚、高踢腿、通天砲收式。左右各七式、加上通天砲一式,共計十五式。 5、第五節: 接通天砲(左右)返回行進,「摘垂分上下」,(1)「一字騎馬式」。(2)側(左右)轉打弓步中拳。(3)架樑式(左右)。(4)打中拳(左右)。(5)中拳收回腰際(拳心向...

第十式、縱步箭彈腿-彈腿圖解

圖片
第十式、縱步箭彈腿,肆、敎材說明,國術彈腿補充教材,又稱「國術彈腿(操)動作圖解教材」,張志通編著,民國71年3月出版。   〈 回目錄 〉  肆、敎材說明  第十式、式名:『縱步箭彈腿』 圖動畫-第十式:縱步箭彈腿。   口令:一二六(口哨代替) (1) 跨左腿一步,即打出「一字騎馬式」,面東背西(見圖10-1)。 圖10-1:一字騎馬式。  口令:一二七(口哨代替) (2) 左足掌向西磨出、足尖足跟對正;同時後右腿向前(北)邁出一步、足趾對正北,身隨右腿轉向正西即弓步、左腿半坐、兩胯開;同時左拳收回左胯上、拳眼向上,右拳逞左拳收回左胯際間,向前撐擊、拳眼向上、拳與肩膀齊、目前視,成爲「坐步撐拳右式」(見圖10-2)。   圖10-2:坐步撐拳右式。 口令:一二八(口哨代替) (3) 右足掌向東磨出、足尖足跟對正;同時後左腿向前(北)邁出一步、足趾對正北,身隨左腿轉向正東即弓步、右腿半坐、兩胯開;同時右拳收回右胯上、拳眼向上,左拳逞右拳收回右胯際間,向前撐擊、拳眼向上,拳與肩膀齊、目前視,成爲「坐步撐拳左式」(見圖10-3)。 圖10-3:坐步撐拳左式。  口令:一二九(口哨代替) (4) 身火速向右腿伏蹲(撲腿式),右小腿化蹲伏,足尖足跟對正;同時左腿化撲腿伸直、足尖向裏勾;同時左拳(拳眼向懷)由左肩前下揷至襠前、拳眼轉向外(東)、胳膊伸直;同時右拳化掌置於左乳前、五指張立、掌心向外,附於左腋前,扭頭向左視(北),成爲「撲步揷襠垂右式」(見圖10-4)。   圖10-4:撲步揷襠垂右式。 口令:一三○(口哨代替) (5) 疾提左拳拳眼向上,向上挑崩逾頭,刹那收回左胯旁拳眼向上;同時踹蹬右腿(見過渡圖10-5之1);同時馳速疾跟著縱身向上(越高而越妙),左腿隨著身形用足跟之力,向上彈蹬,右拳拳眼向上與左足平行向上、目視腿拳,成爲「縱步箭彈腿右式」(見圖10-5之2)。   圖10-5之1:左拳挑崩踹蹬右腿。 圖10-5之2:縱步箭彈腿右式。 口令:一三一(口哨代替) (6) 先右腿落地、足尖對東北、即坐步,後左腿緊跟著落地、足尖對著北即半弓步;同時右拳收回右胯上、拳眼向上、出擊左撐拳拳眼向上、目前視,成爲「坐步撐拳左式」(見圖10-6)。   圖10-6:坐...